文学批评近年遭到的尴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多,读者大众少关注,要么觉得看不明白,要么认为见不着真话,喧嚣中难以听到振聋发聩的声音;作家不买账,认为隔靴搔痒,言不及意;批评家牢骚满腹,抱怨嘈杂声淹没了对批评劳动的应有尊重。究其原因,我以为批评缺乏实效性才是根本的要害。
文学批评存在的必要在于其实效性。即批评言说能够对文学创作、鉴赏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如果批评只在圈子里自说自话,在抽象概念里打转,对文学的进步毫无影响可言,其寿终正寝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批评应该具有的实效性至少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实事求是地切近文学创作现实,能够尽可能全面透彻地分析作品本身、文学思潮以及创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二是善意探询创作者的优势与欠缺,以建设性的言论启发、影响创作者今后的实践;三是结合社会文化思潮和作品内涵的挖掘,引导文学受众正确鉴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检视当前的文学批评不难看出,这三个方面的缺憾与某些不良风气互为因果,直接导致了批评实效性的弱化。
文学批评抽象化、概念化、理论化日益严重,是导致批评无效化的重要原因。不少批评者宁愿把文学批评理解为一种制造和印证概念的活动,而不愿意让自己的批评更切近文学现实。相反,近距离贴近文学现实和文本的批评往往被视为缺乏理论功底。这种不解读文本,不感性化地触摸作品人物和意蕴,罗列概念术语、陶醉于离开作品实际、作家艺术追求和读者审美需求的抽象逻辑演绎,与文学批评的应有宗旨相背离,使批评成为无实效的空谈。
批评的游戏化倾向也严重剥蚀了批评的实效性。一些批评者认为批评活动不需要理论知识素养的支撑,他们乐于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批评,把批评活动当成超越作品文本的语言狂欢实验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直觉,习惯于从个人的主观喜好出发,仅凭“惊鸿一瞥”式的浅尝辄止,随意判定作家创造性劳动的优劣得失,并为作品贴上种种匪夷所思的标签,这种片面性和狭隘性阻断了充分接近文学、认知文学的路径,导致批评丧失匡正和引领创作的实效性。
批评活动过于功利化也危害了批评的实效性。当前批评的一大弊端是日见商业化、世俗化,个别批评者经不起诱惑,为现实利益,为哥们义气,为物质实惠从事评论,不认真读作品,不遵守学理规范。在他们笔下的有偿评论或圈子化评论里,见不到评论者对文艺思潮的深入研究,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对影响作品产生、传播的社会环境的明晰体察,言不及意的溢美之词,意气用事的草率结论充斥,实效性自然无从谈起。
文学批评作为具有高度思辨色彩的精神劳动,对作家艺术创造真心尊重,对文学本质满怀敬意应是其专业的根本生存支点。文学创作凝结了作家对历史、现实、社会,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感受,因此,批评家理应以与文学创作本质相一致的冲动,去印证、采掘文学的富矿,并外化为独特的言说,以促进文学实践。如果疏离文学的本质,抛弃文学感性世界的所有丰富性、复杂性,以抽象的、游戏的、功利的心态对待文学,则只会走上批评的绝路。让我们共同呼唤文学批评实效性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