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广告研究 >> 公关研究 >> 文章正文 | ![]() ![]() |
|
|||||
华为VS思科 全景回放(三) | |||||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4 | |||||
与此相对照的是,在郭平等人去美国之前,在美国舆论中听不到华为的声音,没有人相信来自中国的华为是清白的。“侵权似乎是中国企业的原罪。”李杰说。在美国公众眼里,中国公司根本不可能制造出高科技产品,即使有也一定是依靠侵权起家的。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美国舆论几乎一致认定华为窃取了思科的东西,美国几家最著名的财经媒体在官司一开始,就对华为侵权做出了肯定性报道,美国媒体甚至怀疑华为具有军方背景,他们认为一个年收入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没有上市,一定有不可告人的股权安排。仅有少数几家媒体保持中立观点。 在美国国内,钱伯斯出色的外交才能和能言善辩的本领,使得这家占据美国70%网络设备市场的公司,从未受到政府对其垄断的指控,而咄咄逼人的微软就没那么幸运。 思科不仅在美国得到了强大的舆论声援,而且其在中国的公关能力也是一流的。中国的不少知名媒体在诉讼初期都明显站在思科的立场上。而华为几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动给中国媒体发布声明。 虽然是本土最大的电信网络制造商,华为和政府部门的关系也一直很低调。尽管华为也曾就官司向相关政府部门及高层汇报,但未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得到中国政府的介入和支持。中国官员的沉默不仅因为美国媒体一开始就将此官司上升到“考验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的高度,而是因为思科在中国也具有强大的政府资源。思科CEO钱伯斯来华,经常得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接见。而长期以来,任正非奉行远离政治的处世原则。 思科诉讼前与中国政府的沟通中获得了支持。结果是,中国政府倾向于华为进行自我保护。信息产业部一位官员表示:“政府不会给予华为任何政治帮助。” 市场上的战斗同样激烈。每当媒体或者法庭有对华为不利的消息,思科的在全球的近百位新闻发言人都会第一时间将其公布给媒体,它的客户经理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告知给全球客户,并威胁他们不要购买华为的产品,否则可能会带来连带赔偿的麻烦。 2003年正是华为拓展欧美市场的关键时刻,很多欧美客户因此暂停了与华为的项目。被被动地推向全球媒体的聚光灯下的华为,不得不抛弃过去躲避开放的作法,主动展示自我。 虽然华为在国际市场有自己的公关公司,但思科同时也是这家公关公司的广告客户。郭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换公关公司。华为找到擅长危机公关的爱德曼。令人沮丧的是,即使爱德曼,当时也对华为存在偏见,怀疑他们的确侵犯了思科的知识产权。两家代理华为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也持有同样的态度。 郭平亲自去公关公司,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的华为。接着,他们又把律师请到中国,让他们参观华为的研发基地,讲解华为的技术实力。 华为也在努力和美国政府保持沟通。他们通过一家由美国退休高官成立的Lobby公司,试图消除美国政府和业界对华为所谓“军方背景”的误解,并让他们了解思科是在通过诉讼来阻止竞争。 2003年3月份在美国和德国举行的两场电信设备展,华为本来没有计划参展的。但是现在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和姿态出现在这样的国际场合,对华为来说显得非常必要。华为临时决定参展,“向客户展示我们对国际市场的决心。”傅军说。 在公关公司的帮助下,华为与《财富》、《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记者主动沟通。当对方听到从1998年开始,华为就请国际一流咨询公司为自己做财务、研发流程、审计等服务时,对这家公司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采访了普华永道、摩托罗拉、IBM等公司,开始了解华为。”李杰说。 当然,华为并不是完全孤立无援的。2003年1月,当思科给经销华为产品的英国代理商发函,要求其停止代理华为产品时,遭到了对方的强硬回应:“思科对我们和华为的所作所为是毫无根据的,华为从未窃取思科的技术,思科的表现只能说明其对竞争的恐惧。”这位经销商甚至称要向欧盟及英国政府投诉思科。 但是这些零星的支持在思科的强大攻势面前显得相当软弱。华为近两年的国际化战略曾被人总结为“将主流产品卖到主流市场”,然而此刻出师未捷,华为就遭受了“主流市场上主流舆论”的冷遇。 在法庭之外的第一轮较量中,思科赢得了支持,而华为被打了个猝不及防。 开辟“第二战场”、合资3Com:华为反守为攻,全面反击
|
|||||
文章录入:malimali 责任编辑:malimali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