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传播研究 >> 大众传播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远程文化寻踪          【字体:
远程文化寻踪
作者:黄鸣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世道沧桑,白云苍狗。尽管如此,有一条原则似乎是不变的:我们相信自己的五官感觉。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五官感觉便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感觉器官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相比之下,作用距离最远的感官获得了我们最大程度的重视。人凭味觉能区分进入口中的东西,凭触觉能把握身边的事物,凭嗅觉能辨认离身体不远的对象的气味,凭听觉能感受到距离稍远一些的刺激,视觉则将我们的感受范围延伸到更远的距离——对远在天边的星星,我们是看它们,而不是听它们、嗅它们、触摸它们或者品味它们,除非在诗意的幻想中。人们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感官的局限,因此,才有“千里眼”、“顺风耳”之类追求。人类靠自己的肉体器官未能做到的,很大程度上由望远镜等专用工具加以弥补。尽管如此,在电子技术获得应用之前,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仅仅不过是“近程文化”。由于电信网、广电网、Intemet的问世,远程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英语中,有一系列以“Tele”开头的词,如telegram(电报)、telephone(电话)、telecast(电视广播)、telecine(电视电影)、telefilm(电视影片)等,作为前缀的“tele”既有“远距离”之意,又有“运用电子技术”之意,这正好说明了现实生活中二者之间的联系。到现在为止,远程技术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人类原先作用距离较远的感官,即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逐渐使味觉信息、触觉信息和嗅觉信息的远距离传送成为可能。这样,远程文化将取代近程文化成为主流。

        

        在远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电影之功非同小可。电影首次在银幕上展现了大千世界。与传统艺术不同,那绮丽的风光、美妙的胜景并不是艺术家的肉眼所直接观察到的,而是由摄影师通过镜头所捕捉的。其后结束了默片历史的配音,最初虽然是由真人站在银幕之后对着口型说话、加上乐池中一帮人的吹吹打打,但是,以话筒为口、以扬声器为耳的录放音设备很快就后来居上。观众逐渐习惯了镜头的推移切换,不仅不会因火车轮子似乎要从银幕上飞辗过自己的脑袋而惊恐,而且无需淡入淡出之类蒙太奇铺垫就能领略到时空交叉的奥妙。当然,我们在肯定电影将世界拉近身边、从而为远程文化建树了奇功的同时,不能不遗憾地指出它固有的非实时性。继起的广播电视在增强实时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因此得以通过摄像机与广播话筒得知远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异国联欢晚会到登月飞行。远程文化的每一步发展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美国以子午仪卫星系统为基础,经过20年的开发,在1993626日全面部署成功的“导航卫星授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GPS,习惯称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比较3GPS卫星的信号,人们就能计算出自身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若有4GPS卫星,接收器就能准确地定位出三维空间坐标。

        

        1996122日发射的火星探路者飞行器于次年74日飞抵火星上空,顺利进行了无人驾驶的着陆探测。这次着陆,由Internet作了转播。毫无疑问,迅猛发展中的网络必将为远程文化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这次转播不过是例证之一。我们还未能精确地把握这种走向的细节,但已有一些实验可供参考。例如,早在1997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的一位女士接受了华盛顿一个医疗小组利用MRI扫描仪对其大脑进行的长达一小时的观察,信号本身是通过开发中的高速网络传输的。这种网络保证研究人员能够以三维的形式从远距离对这位女士大脑活动情况进行观察,目前的Internet还做不到这一点。又有报道说: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NASA)计划利用基于Web的工具同与Internet连接的太空船进行通信。这一计划称为2040年构想,因为到2040年,火星和月球上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移民,那时就需要实现全部Internet功能。宇航员将可以用与Internet连接的膝上电脑同地面内部网通信。果真如此的话,远程文化将以网络为基础向太空扩展。我们知道,作为媒体的网络以其高度交互性而不同于广播电视。而只有在高度交互的条件下,我们才能不仅将自己的感觉器官远程化,而且能使自己的运动器官远程化,并获得远程调控所必需的各种环境信息及反馈信息。因此,以网络而非传统的广播电视作为太空联系的途径,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更无法准确地预言网络变革将给艺术带来的影响,但同样有一些实验可供借鉴。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一批志愿者组织了“远程诗社”(Telepoetics,又可译为“电子诗学”、“电子诗社”等)便是例证之一。“远程诗社”的概念据信于1991年起源于美国洛杉矶,其要旨是致力运用当代科技手段将作家及其作品联系在一起,使诗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相互交流,不论是置身于咖啡馆、剧院、画廊或自家后院。建立直接的文化和艺术联系有助于形成一种团体感。20世纪 80年代早期,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克有个国际电子咖啡屋,其中活跃着一群电子艺术爱好者。1993年,墨菲离开这一咖啡屋,致力于创建以诗歌为中心的视频会议系统。她与加拿大温哥华的哈里和芝加哥的赫因兹开发了第一个诗歌视频会议。电子诗社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到拥有20余个站点,除美国本土外,远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英国等。其中,有些站点缺乏可供他们支配的技术条件而难以开展活动,另一些站点则由于具备上述条件而相当活跃,温哥华的电子俱乐部就是如此。这一俱乐部是哈里于1994年领头成立的。他们将“电子诗会”称为“一种新型的现代诗人,其作品在环球(不仅仅是环球剧院!)范围内可视可听”。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电子论坛。它鼓励以电子诗会的方式在艺术领域就电子媒体进行实验,运用各种视频、声频艺术。这些年轻的诗人让自己的十四行诗的传播超越了国界、地理屏障与文化藩篱。依靠投影屏幕、可视电话再加上电话线,温哥华的诗人与其他城市的同行建立了实时的联系,分享同辈人的诗情。在远程诗网发展的过程中,赫因兹是个关键人物。他通过旅行、通信以及相关文化组织的介绍,培育了与德国、冰岛、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同行的联系。高科技为诗人们创造了跨国进行切磋琢磨的机会。许多人为此激动不已。当他们发现其他国家的诗人用殊别迥异的方法进行写作时,自己禁不住也加以效仿、进行新的尝试。在交流过程中,参预者也掌握了电子技术。电子诗人们间或举行技术讨论会,研讨如何运用摄像头等设备。18岁的诗人霍令戴尔就说:“能将诗人和艺术家组织起来运用技术,实在太棒了。”

        

        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曾经这样描述过艺术想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这种想象,是在缺乏相应外在环境对感官的刺激的条件下进行的。所谓“收视返听”,正说明了这一点,与“神”为游的“物”,仅仅是一种内心的意象。当然,刘勰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说的。若就鉴赏者而言,“物”就是艺术作品,或者说艺术作品所提供的形象。这种形象存在于美术的线条、明暗、色彩,存在于音乐的旋律、和声,也存在于文学的语言。至迟从电影问世开始,我们作为鉴赏者所进行的艺术想象已经悄悄地发生变化:“神”与之游的“物”,采取了银幕影像(其后又加上伴音)的形态。如果说影片中人物的言行是以剧情时空为依托而彼此交互的话,广播电视则企求将听众或观众拉进媒体时空。主持人仿佛就对着受众说话、做手势,受众在直播时亦可与主持人进行一定程度的交互(目前常见的是热线电话)。这种交互引导我们形成一种“远程知觉”,即对于远在感官直接作用范围之外的事物的知觉。对于通过遥控来操纵水下机器人、航天机器人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远程知觉必定有着更为丰富、更为具体的含义,因为他们所进行的操作,就是以这种远程知觉为根据的。现阶段的Internet,主要着眼于信息的传输。如果给网络配上“五官”(各种传感器)和“四肢”(各种运动机械),那么,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对于事物进行远程观察、对于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倘若用户想要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的话,那便可以远程操纵机器人吹拉弹唱或对客挥毫;倘若用户想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的话,也可以实时地和其他人交换看法。我们对于远方对象的知觉,将不再限于由摄影师或摄像师所规定的角度,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开发中的传感器不仅包括视觉型、听觉型,而且还有触觉型、味觉型和嗅觉型。要是这些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都能通过网络来传输、并在终端加以集成的话,那么,将有条件完整地在接受一方再现发送一方所处的环境。就以远程观看戏剧表演来说吧——方方正正、呆头呆脑的显示器已经为超大屏幕的壁挂或投影设备所取代,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舞台的正面,而且可以绕到幕后、进入乐池、穿行于表演者之同,这些视觉上的运动都是靠远程调控全息摄像头实现的。安在演出现场的微音器传来了现场美妙的音乐、激动人心的演说、潮水般不断涌动的掌声,我们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也可通过网络来加以应和。温度传感器使我们感受到聚光灯照射到身上的灼热,触觉传感器带来了空调风刮到脸上的凉爽,演员手上的鲜花通过嗅觉传感器送来香味、倾入口中的啤酒通过味觉传感器撩动我们的饕餮之欲……这一切并非都有必要,但如果您觉得有必要的话,网络就能提供。当然,您也许会说:似乎这台戏就为一个人演吧,否则怎么可能:而单为一个人演,代价未免太高!诚然如此,但是,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让虚拟人取代真实演员、用虚拟场景取代真实场景:将现场各种信息收集起来,经过压缩,加以贮存,让任何一个用户在想看到就能观看;或者,这台戏事先就招标,想当演员就当演员、要当观众就当观众,就像当今的多用户网络游戏那样,只不过更逼真、更迷人。到了这一步,艺术活动的情景必然大为改观,“神思”论的内涵也必定更加丰富。

        

        与远程文化相比,局限于我们的感官经验的文化是近程文化。显而易见,近程文化是远程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然而,二者仍存在一定区别。这种区别不只是外界刺激物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距离的远近,而且在于有否工具的介入。物质世界固然是不依赖于人的感官的客观存在,但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却依感官的性质而转移。换言之,物质世界呈现于人的意识的形态,是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作为感觉器官的具体构造密切相关的。通过人眼所看到的世界,与通过青蛙的眼睛(复眼)所见的景象迥然有别。人不仅通过自己的感官进行观察,而且诉诸于工具。这些工具使得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感官的局限,望远镜、显微镜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作为信息科技组成部分的观测工具与传感技术,无疑有利于增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这种增进是潜移默化的,在多数情况下与我们依靠感官所获得的日常生活经验相一致,但有些时候并非如此。当用电脑技术制成的卫星云图预告说寒流将至、而我们凭五官却觉得天气正在变暖时,究竟是相信什么呢?当自动驾驶仪器显示飞机正在穿过云团、而眼睛却告诉前面并非云团而是海面时,又该如何判定孰是孰非?现实生活当中这类矛盾常给人带来惶惑甚至灾难,但对于艺术来说却蕴藏一种创造的契机。艺术工作者完全可以利用“Tele”来大显身手。例如,我国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有过异地联播的实践。又如,在迎接2000年到来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全球电视联播通过镜头调度展现了世界各国庆祝活动的盛况。将来,借助于作为媒体的网络的交互式属性,完全有可能让远程知觉在艺术创作、传播与鉴赏中起更大的作用。

        

        未来远程文化所可能选取的发展目标之一,是人类自身借助网络所进行的超距传送。科幻小说家威尔斯早就在其作品中设想过传递人自身的装置,这类装置成为其后科幻作品(尤其是以宇航为题材的)常见的描写。根据有关描写,超距传送的一般设想是:旅行者不用空间飞船运送其身体,而是从头到脚被扫描,他身体的每一原子和电子的准确位置和完整的特征都被全部细致地记录下来。然后所有这些信息由一电磁信号束(以光速)发射到目的地。这些信息在目的地被收集,并作为装配旅行者以及他所有记忆、企图、希望和最内心的感情的复本的指导书。至少这就是人们所期望的,因为他的头脑状态的每一细节都被完全忠实地记录、传送和重造了。应该看到,上述传送不仅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而且还面临着从心理、伦理到法律上的许多矛盾。英国学者罗杰·彭罗斯就在《皇帝新脑——有关电脑、人脑及物理定律》一书中问道:“假如这个机制能成功,则旅行者的原版可被‘安全地’毁掉。显然的问题是:这真是从一处到另一处旅行的一种方法吗?或者它是否仅仅是制造一个复本而把原先的人杀死?……如果该旅行者的原版没有如这个游戏所需求的那样被毁坏,将会发生什么呢?他的‘知觉’是否会同时处于两个地方呢?”在笔者看来,关于未来人类知觉同时处于两个(甚至更多)地方的设想并非荒诞无稽,合理的前提是将远程再生产的复本作为原来意义上的人的代理。早在1976年,美国的宇宙飞船就把两台机器人送上了火星表面。它们在电脑的控制下,对火星表面进行了一年多的探测,做了许多科学实验。在一定意义上,这类做法是将长途跋涉的机器人作为安居于地球的科学家的代理。相比之下,超距传送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如何在异星组装、生产机器人,如何使这些机器人异常精确地复现作为其原型兼主人的地球人的特征,如何使它们(他们)的知觉、思维和行为与主人协调。这些问题自然是极端棘手的,但很难说是完全无法解决的。

        

        如果超距旅行真能成功的话,那么,人类的艺术将因此大为改观。我们将有可能借助于“空中“Internet”向异星派遣代理(准确地说是在异星生产我们的代理人),让它们代表我们在异星的地面建造纪念碑,在异星的岩壁上题字或绘画,或者和着异星海洋的涛声歌唱。当然,这些代理的活动空间不仅在陆地与海洋,而且包括太空。将它们组织起来,便可召开太空联欢会。当然,如果您或您的孩子不甘寂寞的话,亦可穿上宇航服亲自出席。这种盛事,与《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会相比何如?

            

   

文章录入:douyanan    责任编辑:douyan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 电影的电视化传播

  •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 观看﹑认同﹑仿真: 从《香蕉…

  • 电影的纸上图像时代

  • 中国电影与IT的第一次亲密接…

  • 数字电影的里程碑

  • 认识乔治·卢卡斯,认识电影

  • 关注电影院——浅析中国电影…

  • 电影主题公园——后电影产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