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传播研究 >> 传播理论 >> 文章正文 | ![]() ![]() |
|
|||||
文字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对汉字和英文的一种传播学分析 | |||||
作者:李庆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4 | |||||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在构字策略上的不同,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分析这种不同给东西方文化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对当前国内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汉字 英文 媒介 麦克卢汉 英语学习 人类传播活动是伴随着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产生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产生是文明的开始,而书面语言即文字的发明更是文明生长的催化剂。但是,也许正是由于语言是我们生活须臾也离不开的东西,它太司空见惯了,因此我们反而容易忽视语言特别是文字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或者不能深刻认识造成这种影响的根源。如果说,在过去那种较为封闭的条件下,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在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影响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作一深入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传播是人类的意义的流动。所谓意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本质上就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当人类想把这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传达出来时,就发生了传播行为。传播需要符号作为中介,要使传播行为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中介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第一位的要求是它要能最方便、最快捷和最大限度地表情达意。 人类最初的传播的中介就是体态语言和口语,换言之,即诉诸于视觉和听觉。作为口语来说,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这一点并无二致。但是作为克服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而产生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汉字和拼音文字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策略:汉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直接去描物状景;而拼音文字直接地赋予文字仅仅具有表音的功能。就文字的音、形、义三个构成要素来说,汉字的义和形结合在一起,没有分开,义与形关联而不是与音关联;拼音文字(以英语为代表)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① 汉字的构字部件(包括偏旁部首)总共有二百一十五个,大部分仍然是表意的。我们暂不去探讨汉字和拼音文字为什么会形成此种分野,单就事实来讲,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②马克思的话清楚地表明,语言的本质在于传播。语言因传播而产生,随传播而发展。马克思的话同时还表明,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实际上,这种"现实意识"的累积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文化。因此可以证明:文化正是在传播中形成,传播机制就是文化形成的机制,传播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内容;而这个内容正是要受到传播工具的规定。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讯息"论受到很多学者非议,其实他自己有明确的解释:"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③这个"尺度",按照麦氏的理解,就是人的感官的比率。不同的媒介规定了人的不同的感官的比率,由此而形成了人的不同的感知比率。由于任何内容都无非是人的感官的活动,因而一种媒介由于其物理性质而对人类感知比率形成的规定,就内在地定制了传播内容的结构和方式。就人类的传播媒介来说,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传播符号,就是上文谈到的口语和体态语言;第二层次是这些最基本传播符号的载体,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传递和输送这些传播符号的工具,包括文字、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等。在这些传播媒介中,文字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文字是人类第一次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从而实现远距离和长时间传播的开始。如果媒介的确是人类的延伸,那么文字就是人类的第一次延伸。由于以后的每一次延伸无非是把前一次延伸当作自己的内容,因此,以后的所有这些延伸就都是第一次延伸的放大,而这种放大的性质却早已由第一次延伸所规定。探讨第一次延伸(文字)对人类感观比率的规定,对于认识为什么不同的文字塑造不同的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比如,象形文字(以汉字为代表)和拼音文字(以英语为代表)在处理形、音、义上的差别就给东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汉字为了达到"象形"的目的,变得十分难写。汉字之难,有目共睹,也历来为人所诟病;即使这样,由于表达要素的限制,汉字的精确度仍然不够。傅斯年说:"凡些须懂得外国文的人,便知道中国文字和英法德等国文字的难易,实在不可以道理计。欧文字数虽多,字母只有二十六个(除斯拉夫各族文字),只要识会这二十六个字母,学明白发音,便可免去记忆音读的困难,所以欧文的字数虽多,却有个线索可寻。中文的字数虽少,都是个个独立,不特个个独立而已,就形体而论,又是异常离奇,集那似是而非的象形,似是而非的指事,似是而非的会意,似是而非的谐声,成就了个一塌糊涂"。④汉字的繁难使得"识字" 在中国变成一个相当难完成的工作。这种情况使汉字具有了一种神秘色彩,识字的人也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而与普通民众所分离。汉字的口语和汉字是分离的。汉字口语的语汇远比汉字丰富。所以有一种说法:真正的智慧在民间。我国如此多的方言仿佛正是对这种口语与汉字分离的反叛和证明。这种分离一方面培养了一个官僚识字阶层;另一方面下层的智慧得不到充分利用,是一种浪费。英国作家韦尔斯的观察是准确的:"在中国,文字造就了一个特殊的读书人阶级,也就是官吏……,他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文字和古典文学格式,胜过集中于思想和现实;尽管中国相当太平,它的人民的个人智慧很高,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来却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阻碍。"⑤ 由于"象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而非分析的,直观而非抽象的。这影响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分门别类和现代工业专业化分工的理解。对于汉字来说,因为用形来达意,如果是在一些自然的、浅层次上的话还可以,但是在抽象层面上,汉字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由于在抽象层次上使用汉子的人缺少足够的交流和沟通,反过来又制约了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意义被附着在"形象"上,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被限制了。汉字长期以来保持着一个"超稳定"结构,纵使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却也制约了民族的活力。 我们再来看看由26个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以英语为代表。作为拼音文字来讲,由于形、音、义的分离使声音独立出来,而声音的选择是便捷的、无限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充分满足人类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表达的需要。"借助无意义的符号与无意义的声音的联系,我们建立了西方人的形象和意义"⑥这种现象和意义包括欧几里德几何学、印刷术的产业化、思想与行为的分离以及西方世界3000多年爆炸性的增长⑦,因为"只有拼音文字的文化才掌握了连续的线性序列,把它们作为社会和心理组织的手段。把各种经验分离成一致而连续的单位,以产生加速的行动和态度的改变……也就是产生应用型知识。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字母表的基础上的。" ⑧加拿大学者德里克·德克霍夫也指出:"虽然《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在过去三千年里为西方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引导,但西方首要的、而且占主导地位的信息处理系统一直是字母表,直到电的出现。字母一直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程序设计手段。西方正是从字母中才衍生出并形成了其以技术为中心驱动力之特点的。字母起到了一种文化放大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它充分利用语言表达把思维转化为技术。希伯莱文化传统之所以对世人始终存在着某种诱惑,其基本的原因可能来自于高性能的拼字法给予古希伯莱人的那种相对于其他民族的语言优势。"⑨这种语言优势我国早在宋朝就有人认识到。宋朝邓肃说:“外国之巧,在文书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繁,故迟"⑩。清末王炳堃更进一步意识到,"泰西诸国蒸蒸日上,不知者以为在财之富,兵之强,其实在于字学之简易,其法以二十六字母相生,至于无穷"⑾。这些灼见,启发人们开始思考汉字的改革。 震惊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系列屈辱的失败,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意识到了汉字的问题,力倡改革,言极沉痛。傅斯年说:"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宇,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⑿其对汉字的批判和否定真是无以复加。钱玄同也曾断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地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表示活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国语故"⒀。五四运动以后,汉字需要改革已经达成全民共识,而汉字的拼音化方向一直是改革的主流。 如今,全球化浪潮叩响我们的大门,神州大地涌起"全民学外语"的热潮。然而,中国人学英语的效率十分低下。且不说汉字难学,就已经是一种很大的消耗,再加上学英语的巨大浪费,我们在识文断字方面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虽然我们今天已不再需要向别人炫耀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是费尽心力背会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却不懂得如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这与孔乙己的作为又有多大区别?许多人探讨中国人学不好外语的原因,其实这背后,实在是两种文化的差异。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汉字和英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播媒介。这种不同不只是体现在书写笔画的不同,更重要的,它通过对形、音、义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精神指向,由此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如果总是想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去理解英语,就永远理解不了英语。语言的使命是传播,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恰恰只是把语言(先是汉语、然后是英语)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当作一种资本来炫耀,当作一门艺术来欣赏,因而学了而不能用,或者费了很大的劲才有一点点用,在人力和物力上都造成了惊人的浪费。 四十多年前,麦克卢汉说,"今天,中国人似乎走在拼音文字的道路上。这就担保他们要完全清算当下和传统的文化。然后,他们就会沿着精神分裂症的道路向前走。"⒁麦氏这里所说的"精神分裂症"并非是对中国人的贬词,事实上他认为"只有拼音文字才使眼睛和耳朵分割,语义与字码分割"⒂这种分割在使西方获得了顺序和逻辑的力量的同时也使人陷入不同程度的二元分裂中,并从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折磨着西方。⒃看看目前我们的学英语大军,他们的的确确处在精神分裂之中,只不过这种精神分裂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麦氏以上所说意义上的精神分裂,这种精神分裂突出表现在两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分裂之中,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精神分裂,就象汉字要快速地录入电脑就必须以破坏自身的完整性为代价。于是许多人感叹,学英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更确切地说,语言就是文化。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学外语(英语)就是在学习别一种文化,学习一种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把握方式,只有深入进去,才能掌握精髓。马克思说,当一个人学习外语的时候,他必须完全忘掉自己的母语,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除了深刻认识语言的传播特性外,文化心态的调整十分重要。中国人学英语就是汉语文化与拼音文化的一种对话,对话的前提是要给双方一种平等的地位。它要求对话者要有一种平衡的文化心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崇洋媚外。想当年,鲁迅不想走科举之路而去日本留学,却要受到"将灵魂卖给鬼子"的指责,眼下虽不再有人这样说,但固步自封和崇洋媚外的还大有人在,这种文化心态的调整任务仍然十分巨大。 在今天,学外语已不需要理由。李岚清指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⒄在这个重大问题面前,我们准备好解决方案了吗? ——————————— ①《麦克卢汉精粹 》)p42何道宽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②转引自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p96,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③同①,p226 ④ 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1919《新潮》1卷3期 ⑤英国作家韦尔斯的名著《世界史纲》中的一段话。 ⑥同①,p216-217 ⑦同①,p222 ⑧同①,p366-367) ⑨转引自毛喻原《汉语的险境和诡谬》,载《书屋》2000年第9期 ⑩ 转引自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汉字改革文选》(一) ⑾ 《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 ⑿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1919《新潮》1卷3期 ⒀ 《汉字革命》,载1923年《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 ⒁同①,p196 ⒂同①,p184 ⒃同①,p177
|
|||||
文章录入:douyanan 责任编辑:douyana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