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传播研究 >> 视觉传播 >> 文章正文 | ![]() ![]() |
|
|||||
真实的属性 | |||||
作者:丁海宴 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4 | |||||
艺术中的“真实”问题,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似乎说不说已无关痛痒。可转而一想,牙老了,却不掉,必有其不掉的道理。依我看,“真实”就是这么一颗“老牙”,不想不碰不痛,越想越碰越麻烦。麻烦的是,似乎搞不懂它究竟是个啥“玩意儿”。用句专业的话说,是“真实”的属性不甚明了。 往往,越说不清的问题,其实,说起来才越有趣。容易说清的问题,就容易让人觉得没味道。恐怕,这是我们要说的主要理由。 “真实”,在影视理论和创作中,是一个时常被提及的概念,也是一个时常被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我无心引发或继续这些讨论。因为我觉得,争论来,讨论去,总落不到点子上,摸不准根由,该清楚的早已清楚,不清楚的仍旧模糊。有时,甚至像是一个人得了脚气,郎中偏要把药使进眼里,结果,使得越多,脚疾越重,弄不好还可能引发眼病。 以往人们关于“真实”的讨论,总像是故意回避,又像是无意理会两个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一是“真实”与“客观”的关系,一是“真实”与“存在”的关系。我认为,弄清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了。也就是说,“真实”长得什么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第一个问题,可以简单表示为:“真实”=客观? 在人们习惯的认识和理解中,“真实”一直被推崇为一种无法反驳又不会改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可随意拈来几种说法和评价:“××主题是真实的”,“××影片拍得很真实”,“××事件符合真实”等等。言外之意,好像在影片、主题、事件之外,早就存在有那么一个“真实的影片”、“真实的主题”、“真实的事件”。而“那个”就像是一块试金石,凡是与“那个”相同或相一致的“这个”,就可判为“真金”(即“真实”)。反之,则不然。 “真实”果真有这样一种属性吗?真实,解释起来很简单:山是真实的,因为自然中有山;故事是真实的,自然中却没有故事。故事产生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依存之中。显然,“真实”不是纯客观的,又是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东西。美国著名哲学家H·G·布洛克概括得好:“真实永远不会是一般人理解的那个排除了人的主观主义倾向的真实。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艺术家们推崇的真实,一旦离开了人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弄清事物的真相(或自在之物)是人类的一种执着的追求,可以说,人类的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就是最终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只有当我们超脱了人类凡体,只有置身到自然之外,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尽管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是热切地盼望着,希冀着……(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第100页)。 即使自然中的山川河流,其实,也是一种存留于人们眼中和感受中的河流山川。没有感受的存在,自然存在亦无意义(第二个问题专门讨论此问题)。 当然,从反面我们也可以加以印证。倘若确有这样一种纯客观的真实(无论任何事物),有这样一块试金石。那么,人们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一定应该是一致的、相同的。不然,试金石就不接受。可事实并非如此。有诗为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恐怕只是变换了一下观山的角度,山川就改变了模样。如果你要问,岭是真实的还是峰是真实的?回答一定都是肯定的。那么,山到底是个啥样子?真实的山在哪里?显见,就在每个人的心眼里,每个人的感觉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说的这个道理。 鲁迅先生在谈及《红楼梦》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会有人说,如此众人看见的不真实。然而,“真实”却各不相同。我想,恐怕不是“真实”不同,而是“感悟”不同。不同的“感悟”相对于不同的“真实”。所谓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真实”,只能是人类的一种梦想。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象。萨特比喻得精彩:“真实就像是一个在驴子面前摇来晃去的诱饵(胡萝卜),驴子永远够不到它,但又诱使它不断前进。”(参见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第100页)因此说,“真实”其实不是存留于客观的东西,而是存在于对对象的感受之中。 再举个例子,柏拉图在谈到一座放到很高处的写实性塑像时说,从远距离来观察这个塑像,具有解剖学的准确性,但是,一旦人们走近这个塑像,会发现塑像的比例十分不对头,人的下肢好像短了许多。而上半截躯体则比正常情况下长出了许多。柏拉图还曾注意到,一个比例十分正确的雕像,放到一个很高的底座下,看上去同样是变形和扭曲的,只不过与前种情形正好相反:下肢看上去太长了,躯干看上去太短了……以后,为了纠正和弥补这种变形,古希腊艺术家便预先改变了雕像的正确比例,直到使它们看上去恰到好处。“真实”一定不是个绝对概念,从物质的存在方式来说,随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真实”将永远保持着相对的面貌。“真实”相对于“变化”而言,也相对于“运动”而变,世界的属性是运动和变化,同样,“真实”的属性也是运动和变化。用一句艺术中的专门术语来说,“我们看不到真实本身”。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忠实模仿的艺术,也不存在什么完全客观的视觉形象、声音形象,更不存在所谓不偏不倚、确有其事的自然主义艺术。存在的只是人们对真实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切身感受。 然而,一定会有人问,人们为什么总是相信有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纯客观的甚至能够鉴别真伪的“真实”存在?H·G·布洛克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这就是,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某种惯例、常规或习俗中——我们常常注意到别人的习俗、对自己的习俗则很少注意。或者说,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一些习俗是理所当然的,它完全符合客观现实。事实上,与其说它们看上去是完全符合现实的,倒不如说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由于它们频繁出现和发生,我们便渐渐习以为常,或者说,这些社会性的惯例便逐渐藏到一种永恒的无意识的背景中,它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使我们再也分辨不出来。”(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第60页) 我们举起摄像机,可以自以为能够不偏不倚地记录事实,再现生活。实际上,“当你举起摄像机的时候,你就开始了选择”(尤里·伊文斯语)。因为每一个人都用一双受自己个性支配的眼睛观照世界和生活,既然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他所观照的结果自然各不相同。路德维希·利希特曾和三个朋友一起打赌,看谁能把眼前的同一条河流再现得最准确,也可以叫最真实,结果四个人的画有四种不同的样子,各自的画都有各自个性的印迹,也同时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气质。 我们认为,“真实”应该是人关于对象的感悟、理解和评判。在此过程中,既有相同、相近的,也有相反和相异的。比如,“冷天”和“热天”,人们的感受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这东西“好吃”或“不好吃”,感受往往是不同的,甚至也可能截然相反。你可以讲“好吃”是真实的,却不能说“不好吃”是虚假的。人们的口味决定了人们的判定。 “真实”通常与经验相符,或者成为经验的对应;却不一定与存在相符。尽管江河湖泊这样一些自然的存在,一旦到了作为自然对象的人类眼中,存在就已经具有了相对的意义和价值。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我们感知到的世界,绝大部分都是一种想象性的构造。” 第二个问题,真实=存在? 何谓“存在”?有必要先来解释一下。 海德格尔非常正确地指出,“存在不是某物”。从哲学的角度说,“存在甚至不是被感受的某种状况,存在本身根本不是一个对象,它是一个思想的维度,是一个标准,它用来表明某种东西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对象。或者说任一东西都存在,但对于思想的某种特定可能性来说,有的东西存在而另一些东西不存在。显然,我们不能无条件地谈论存在和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是思想的判定方式,只有当具备某种判定条件,这种判定方式才生效,否则‘某物存在’和‘某物不存在’这两种断言在意义上是无区别的。”(赵汀阳《二十二个方案》第13页) 确切地讲,“真实”是一种存在,一种感受和理解的存在。因为“真实”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感情的、意识的判定方式。没有无条件的“真实”,同样没有无对象的感受。存在本身不是问题,但“真实”的存在却是一个问题,“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经验里,也存在于相互联系的对象中。 邬文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们离真有多远》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某天晚上我们抬头看见天上繁星,此时你会觉得那些遥远的星星在你眼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按照科学的解释,此时此刻的那颗星星,实际上已经并不存在了,至少不是当前的状态了。它是一个若干万年之前的存在体,在多少万年前这颗星体发出了光芒。经过长久的运行来到了你的眼前,你才看见了它。但从它发出光到你接受到这光的若干万年时间里,那颗星星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看见的不是此时此刻的真实,你只踏进古人认为永远不可能是同一条的河中……你看见的并不一定是真实,而你没看见的真实却处处存在。(《读者》2001.10.37页) 进一步讲,“真实”是一种存在,一种相对于对象的存在。没有对象的“真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星星是人们感受的对象,没有星星,便无存在,没有特定条件下的存在——以人的感受为条件和对象,便无真实。可以说,“真实”永远是相对于关系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关系,一种关系的存在。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都“不可能是完全脱离特定关系和条件的绝对属性,也不可能是完全与人的存在及其把握方式无关的、所谓纯粹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的必然属性。相反,由于事物同周围环境联系方式的多样性,由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方式的多样性,因此,人们通过不同的‘定义’来揭示出事物不同的‘本质属性’总是可能的”。(罗嘉昌著《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第22页)同理,人们通过不同的感悟,理解到的不同的“真实”。总是可能的存在。 我们知道,艺术是关于感悟的重构和创造,也是关于思想和感情的理解方式。“艺术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自身具有充足价值的事实。艺术事实不是用来印证某种心情和见解的,而是激发塑造着新的心情、新的感受方式”(赵汀阳《二十二个方案》第242页)。那么,艺术的“真实”,就该是关于感受方式的感悟和评判。所谓记录的真实、再现的真实、描述的真实等,不外都是关于记录、再现和描述等手段或方式的具有个性化的独到感悟。说”真实”是一个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虽然我们总是需要“真实”,热恋“真实”,却只能一步步地逼近“真实”,想象“真实”,构建“真实”。也许,正是由于人们无法得到,却天天希冀得到,“真实”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真实”太让人们着迷,又太容易使人们迷糊,恐怕,这才是“真实”的魅力之所在,“真实”的作用之所在…… 总之,“真实”依托于理解和感悟,然而却产生于构建和创造。“真实”的创造,同样是一种智慧的创造和创造的智慧。
|
|||||
文章录入:douyanan 责任编辑:douyana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