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学人博客 |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传播研究 >> 大众传播 >> 文章正文 | ![]() ![]() |
|
|||||
谈谈大众传媒对中国基层直选的影响力 | |||||
作者:邱芳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 |||||
摘要: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日益活跃,带来了大众传媒对选举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加大了大众传媒对选举活动报道的深入,它成为向公众提供选举信息、从事竞选活动,影响公众选举态度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基层民主选举中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
关键词:直接选举 大众传媒 影响与意义
引 言
中国基层民主选举首先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根据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村民委员会换届直选,亿万农民真正体验到做主人的滋味。到2001年为止全国所有的省都全部实行了村委会直接选举。城市基层民主选举是在97、98年开始进行的,民政部在全国划分了26个实验区,98年8月在青岛的四方区第一个进行了直接选举,由一千多居民直接投票产生了居委会主任。之后从99年开始,上海的卢湾、浦东开始搞城市社区直选。2000年北京、南京等城市相继在个别社区试点开展了居委会直选。2002年广西在全自治区将近50%的社区都进行了直选。村委会直选的广泛开展推动和带来了从农村“海选”村委会到城市直选社区居委会,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居民代表间接选举到全体居民直接投票选举,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各地群众从手中的选票上见证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逐渐推进的步伐。
中国大众传媒对基层直选的影响
广大群众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越发达,群众参与政治的程度越深,对政治生活的影响也越大,如果大众传媒事业非常落后,那么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就会困难得多。可以设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大众传媒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更新,如报刊种类增多了,报刊发行量增加了,收音机、电视机的平均拥有量增加了,都标志着人们政治知识与兴趣的增加,标志着政治效力的增加,标志者公众事务参与度的增加。很难想象,一个地区没有报刊、广播、电视这种现代传媒的广泛渗透,那里的人民对政治会有自觉的参与感,他们很难在封闭的社会里对政治作出热情的选择,他们只能依靠人际传播,在有限的范围跟随一种潮流投入其中。鉴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勃兴及其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我国要建立政治参与的最佳角色结构可以描述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导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载体,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咨询智囊组织为桥梁纽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为基础,构成一个以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社会自治事务,扩大政治参与,增强参政能力的最佳角色结构。1总之,要设计和筹划一套适合现代社会经济状况的政治参与载体,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化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这样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将是我国的新闻媒体。
一、教育功能
大众传播事业不仅仅是一种营利的机构,还是一项社会事业,是一项民主法治教育的利器,肩负着民主教育的重大责任。大众传媒的显性效果是帮助受众与外界信息作最快最佳接触,而隐性效果则是对受众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向背、认知结构的说服与改变。媒介向人们传递各种文化、知识、社会规范,规定社会角色,而人们则通过媒介接触获取各种思想、意识、观念,学习各种社会规范,大众媒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民主政治的推行与民主教育的实施,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因此大众传播事业是一种具备高度政治的事业。随着媒介的信息传播能力的增强,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触及,媒介传播知识的面越来越广。由于传播媒介提供新知识、新思想,使得这些知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受众不断从中得到认知和经验,促使养成与现代公民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此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传播媒介凭借有意识的报道大量民主选举的信息向社会成员传输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法制观念,解释民主真谛,体认民主政治的本源,并提供政治行为的指导。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获得,一是通过接触各种大众媒介而获得。传播媒介有别于家庭或学校式的教育,而且时间也远超过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总和,影响所及,自然更为深远。在教育的含义已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的当代社会,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要贯彻民主政治的实施,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尤其大众传播媒介在加强民主教育,建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培养民主的态度与精神,守法负责的习惯上,更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传播性能,作为教育工具,可使教育功能,由点而面,由教室扩延至整个社会,发挥它的积极性、建设性的影响力。
二、宣传功能
新闻媒体对民主选举不断地进行着和风细雨般的宣传,通过对选举事件的报道使公众认识政府的运作方式,向民众灌输应有的、健康的民主意识,确立民主观念,以适应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民主传统的国情,为引导基层民主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软着陆”作“润物细无声”的工作。2媒介是人民的讲坛,是人民发表意见的得天独厚的工具,又是民主运作工具,因此,新闻媒介担负着宣传民主,承载政治民主的功能。新闻传媒是强有力的政治报道和政治宣传的工具,使现代政治深入人心,不断为实现民主政治开路,不断推动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由于受我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居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管理,公民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单薄,对自己所拥有的公民权利认识不足,行使公民的权力不积极。人民要取得自由和思想解放,必须打破封建传统的痼疾,运用媒介宣传科学与民主则是必不可少的。受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大众传媒的宣传是紧密联系的。大量的信息传播使得受众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现代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意识。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提出,新闻媒介予以广泛传播,使人民认识落后愚昧制度的顽症,勇敢地向新的文明挺进,是一切时代政治变革的必经之路。新闻媒介宣传先进的政治思想,把人民的普遍要求系统化、理论化,指引人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运用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政治主张,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舞人民积极参与政治运动。在这方面传媒的潜移默化的宣传效力往往胜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
大众传播工具实现宣传功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向社会宣传事件,以扩大影响,获取公众支持,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二是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发动民众来参与基层直选,加强宣导民众施行投票权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强烈意识到了自己主人权利,意识到自己在选举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投票行为同选举结果之间的实在关系。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地方意识和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居住地的认同感、归属感,选举出自己满意的乡镇或社区“管家”;此外,通过宣传指导选举的常识和实际操作,可以训练民众参政议政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反之,如果我们总是一味的强调人们参与意识还不够,许多民众对基层直选还不关心,而不采取相应地行动,那么,这种状况就永远不会得到改变。
三、设置议题功能
传播学研究表明,大众传媒具有的议题设置功能,即媒介如果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地报道某一社会议题,那么,这一议题就会引起公众注意,受到公众的重视,进入公众日常议题,影响公众原有的思想和观点。也就是说,某一问题若被大众传媒关注而加以突出,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便得以提升。从民意形成的观点来说,大众传播媒介之报道议题,会彰显议题的重要性,从而引导民众对议题的认知。媒体的政治引航作用正是借助舆论,对社会或对人的观念发生作用。在当代社会,新闻传媒已经成为社会议论中心的最重要的提议者。虽然媒介已经不再具有一呼天下应的力量,不能再以观念灌输的方式进行宣传,但媒介能够决定社会大多数人谈论什么。媒介不能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是却能框定人们的思考范围,能够决定大多数人对某些事实会有怎样的看法以及他们将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付。传媒所具有的议题设置功能再一次表明,媒介能够通过对特定信息的传播和解释来影响社会公众对某些问题的讨论。通过精心组织同时又是客观公正的信息传播,媒介依然可以发挥强大的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在选举进行的前后,专门开辟栏目、设置节目来进行与直选有关的集中报道。各媒体组织派出得力记者,组成强有力的采访班子,紧密跟踪整个选举活动,在民众当中引起广泛的注意和起码的知晓。大众媒介促使民众注意报道中的选举议题,吸引民众注意的焦点,架构民众思考的方向,媒体通过新闻的选择与编排,决定把什么事或人带到公众面前。从一篇新闻报道篇幅的多少、版面位置,读者不仅能了解某个问题,而且能了解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大众媒体在选举期间进行密集式报道,实际上已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说,媒体实际已设定好选举的议程。即使也许不能成功地影响人们怎样思考问题,但却能有效地决定人们思考什么问题。在提高公众对选举事务知晓度的前提下,受众不但从新闻报道中得知选举的问题,而且依照新闻报道赋予该选举问题的份量和地位,领悟其重要性,是以大众媒介具有影响民众议题显著性的功能。政治选举由于日常生活较少接触到,民众很少有预存立场,当这些论题首先出现在媒体上时,易产生议题设定效应。大众媒介报道多的议题容易成为民众重视的议题,也容易成为民众谈论的议题,传播媒介无异为民众设定议题,激起民意形成的取向,有助于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和信念,并最终促成民众的共同行动。
四、助选功能
直选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选民参选热情,在“当家人”产生的程序上更充分地体现民意。直选由于是差额选举必然存在竞争,有竞争就要允许候选人展开合法的竞选活动。对此,应从体制和程序上进一步完善相互间沟通渠道,增强选民的参选热情:一是在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淡化行政色彩和政府干预,候选人有权通过合法的方式展开竞选活动。实际上,竞选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作为一种民主选举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有加以借鉴、改造和运用的必要。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倡导、并实行过竞选制度。1939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中就有专章关于实行竞选的条款,明确规定要开展“竞选活动”。建国初期,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也说过,今后人民代表大会要搞竞选。3实行候选人竞选,不仅可更充分体现民意,而且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候选人的整体素质。而且,这种主动参与型的直接选举,将促使候选人从“要我当”到“我要当”这样一种由被动型到主动型的转变,这对提升他们主动行使职能的激情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实施竞选,意味着选民拥有了更为实际的选择权,这将大大激发他们参与选举过程的积极性,从而使选举能更充分地体现民意。二是注重利益因素在选举过程中的功能,居民必须能从参与中得到具体的“实惠”才有可能积极参与。对政治参与来说,利益是最有激发力量的一种因素。经验证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政治并不是他们关心的焦点。家庭、娱乐、自身利益等等个人目标常使得政治方面的考虑相形见拙。即使对于某些热衷于政治事务的人,政治在他们的心目中,也常常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把握这一点,对于理解公民的投票心理与选举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利益所支配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想让大多数人对政治事务的兴趣会大于自己的兴趣是困难的。当然,这种对重大事务缺乏兴趣不一定是自私的,而是由于不少政治议题离个人的日常生活太遥远而造成的。一个普通人要穷于应付日常生活中各种急迫和棘手的问题,从而缺乏时间、精力、兴趣去密切关注那些抽象的和难以触知的公共事务。只有当人们确认积极参与政治同个人实际利益具有密切联系,并能发挥确定效益时,才会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同样,选民在对待投票问题上,自然也会考虑该行为同自身利益的关系。考虑到这一情况,选民有权获取和寻求与自身利益相关或作为当地成员希望知晓的选举信息。而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专门化、组织化的信息传播机构,则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和实现选民的知情权,在实践中采取种种措施方便选民接受信息。在竞选程序上,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使辩论和竞选成为可能。例如,张贴公示海报、印发宣传画册,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在一定时期内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宣传,给予生动、立体、全方位的报道。在选民见面会上,候选人发表竞选“施政”演说,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阐述自己当选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接受群众提问和质询,使得选民更好、更充分地加深对候选人的了解。如果选民对候选人当选后的工作目标一无所知,从而无法将候选人当选与否同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就有可能对投票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候选人的整体素质及选举结果。
五、舆论监督功能
大众传媒对政治选举的监督不容忽视。有人把大众传媒的监督称之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揭露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既是行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又是履行职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民主政治下,舆论监督是实现法律监督的重要力量,是新闻媒体与生俱来的权利。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监督,都要借助于舆论监督的力量,而且,舆论监督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在各种形式的监督中,舆论监督的传播最广,影响最大。政治选举行为受到大众传媒监督,从而相对提高了政治选举的质量。在有效监督存在的前提下,政治行为为了减少公众的不满情绪不得不对自身进行调整,无形之中也改善了政治选举的质量。大众传媒在维护稳定的选举秩序、保证选举的公正性、促进选举信息的流通上具有重要作用。大众传媒的介入确保选举的公开、公正、公平,贯彻程序规范、过程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增强选举的透明度,尊重选民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确保选民对整个选举过程包括各个环节的了解,杜绝任何形式的“黑箱操作”,使候选人真正是在民意而不是在官意的过程中产生,激发了公众对选举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把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与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功能结合起来,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监督,保护选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对候选人和当选者的监督作用。
中国大众传媒对基层直选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加深、公民素质的提高,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必然逐步扩大。大众传媒对选举行为的影响正日益深入,而这种影响的意义也是极其深刻的。由于大众传媒的参与使基层直接选举过程中出现整体水平更高的选举制度、更为积极的多样化的选举方式和比较高的参与热情。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的参与给基层直选带来的意义:
1、促进民众的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和思想开放程度都比较高的情况之下,就有可能提高选举的质量,使选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甚至在某些地区可以达到向国际惯例看齐的水平。在选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事物和多样化的方式,让竞选进行得更加多姿多彩,把群众参加选举的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可以让选举更有意思。这表明在基层的选举中,尤其是在沿海开放地区的选举中,一定会出现选举的方式、参与的热情、竞选的辩论程度以及方式等的变化和很多制度上的改革。这些变化和改革将会突破过去选举中的许多禁忌,例如对选举辩论的限制、候选人的竞选活动的限制、以及候选人自我宣传的限制等。这些禁忌的被打破,将有可能带来一个地区生气勃勃的基层民主参与场面的出现,使得中国的基层民主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参与形式的变化,将有可能改变民众对于选举没有兴趣的问题,从而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
2、这些制度上的创新也提出了对于当前的《选举法》进行修改的问题。中国的选举法在许多地方已经明显的落后于中国基层民主选举的实践,尤其是在候选人的产生方式、选举辩论的进行、投票站的设立和投票程序等方面都面临着进行修改的要求。
3、提高了民众对于本地区事物的参与热情。这在地方的制度结构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模式,对于中国的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同时,这在另一个方面也提出了解决许多人认为在选举中民众不大愿意参与的问题。因此从一些地区的经验来看,只要在选举的方式上,例如提名制度的改革,竞选辩论的方面加以改进,从全面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入手,也是有可能调动起民众的参与积极性的。这样的方法在现实的选举中是可以不断地从实践中发现的。
On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to the Direct Election in China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direct election in China has brought about mass media’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way of wide and deep coverage.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major source of public’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bout voting, of their decision to vote, and of their attitude about voting. It tries to conclude that media ca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a’s direct election.
Key words: Direct election Mass media Influence&Significance
参考资料
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许剑: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大学》2003年第一期。 张希:论民主政治及其制约因素,《政治学》2002年第6期。 《北京首次社区直选资料》,北京新民教育研究中心,2002年
|
|||||
文章录入:douyanan 责任编辑:douyana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