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媒介研究 >> 电脑网络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互联网与文学          【字体:
互联网与文学
作者:田海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摘 要〕从文学作品的出版发行、作者观念、文本模式三个角度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文学领域的深刻影响,并就技术对文学发展趋势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文学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正进入一个被称之为“网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技术发挥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无论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都深深铭刻着技术进步的痕迹。与其他学科相比,文学对技术的反应显得迟缓和滞后,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技术对文学的冲击。这股力量来势并不凶猛,却绵绵不绝、后劲十足。在它持续不断的作用下,文学的方方面面———从写作到出版,从创作方法到文学形象,从文学的功能、目的到文学的价值,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已经或正在进行,有的在现阶段仅呈现为趋势和前景,本文试图就其中的部分问题作初步探索。

一 网络对文学传播的影响计算机技术让文学界人士感受到其魅力,是从部分作家抛弃沿用了有千年历史的创作工具———纸和笔———开始的。这些作家率先利用电脑作为写作工具,在享受到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的同时,的确产生了一种鸟枪换炮、跨入新纪元的感觉。但事实上,那时的人们对计算机在文学领域的认识仅停留于工具更新这一浅层次上,很少意识到工具更新对形式和内容、条件和结果发生根本性变化必将决定性作用。这就好比蒸气机时代的人,知道蒸气机是一种崭新的发明,却没有料到这种工具的出现将带来一个与农业社会截然不同的工业化社会。
    直到有一天,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一个文学新名词———“网络文学”———越来越频繁闯入日常生活时空,人们才猛然醒悟:计算机与文学的关系决不止于“纸笔的替代品”与文学的关系。
    最先感到冲击力扑面而来的,应该是文学出版界。它是被网络文学挑战的第一个对象。“网络文学”,顾名思义,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媒介而存在和传播的一种文学形式。现阶段对这个概念至少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指所有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文学作品,包括曾以传统形式发表和流传后来被录入计算机网络的文学作品;其二,指仅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传播的作品。无论怎样理解,对传统的文学出版业都暗含着生死存亡的信息。现实的烦恼是:自己拥有版权的作品被计算机网络大量复制、广为流传,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却难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进一步的侵害;未来的忧虑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未来作为文学作品出版和传播平台的竞争中,自己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呢?本文在此对出版界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不拟作任何探讨,而主要就网络具有的优势作简单描述。
同为文学作品出版、传播的平台,网络与传统的出版行业相比,确实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首先,网络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以光速传递,这种速度以往任何一种出版物都无可匹敌。无论世界哪个角落发表的作品,只要进入计算机网络,全世界的读者都有可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读到它。其次,网络覆盖的空间更广,潜在的读者更多。网络不受气候、地理环境影响,只要有电话线并且当地开展了互联网业务,不管地处偏僻的孤岛还是神秘原始的热带丛林,人们都可以从网上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再次,网络的发行成本更为低廉。
    任何网络信息平台都可以设置文学网页,反过来,任何文学网页都可依附于某一信息平台,多种化经营和集装箱式操作大大降低了发行费用,发行人完全不必为文学市场的冷淡、发行量下降而忧心忡忡。最后,方便快捷的订阅方式和绝对低廉的价格,使人们愿意成为这种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只要拥有自己的电脑和网址,并且愿意抽出一点时间逛逛网上书店,读者马上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或杂志,而毋需办理种种烦琐的手续,经历漫长的等待。同时,“购书”所费极低。目前,国内上网费用每小时2~4元不等,再加上进入收费网页的费用,实际平摊在读者下载的每部作品上的成本与时下的书价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正因为这种种优势的存在,网络文学杂志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文学刊物,也势必抢夺其相当的市场份额。在文学市场相对萎缩的今天,足以令出版行业产生极大的危机感。

二 网络技术对文学作者的影响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经历了由热闹转向冷清,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过程;中国作家们也完成了从受万人瞩目的“偶像”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怨妇”等一系列角色的体验。社会角色的巨大反差,无人喝彩的文学现状,使许多作家难以适应,甚至产生社会整体审美素质下降,价值观沦落的末日哀叹。事实上,当人们摆脱那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重新理智地思考这一由盛转衰的文学现象时,就会发现它恰恰是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多元化的切实表现。审美兴趣的转移与价值观沦落、审美素质下降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只要时代在前进,社会继续其多元化进程,这种变化就将持续下去。需要改变的不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进程,而是文学界固有的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毕竟,文学的责任在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博取掌声、喝彩、羡慕的目光和肤浅的崇拜,甚至不是赢得鲜花。网络技术的引入,毫无疑问将再次对作家的“角色意识”产生冲击。
    但这次作用力主要来自作家内部。我们都有这种常识:优越感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从事某种行业的人数量有限,并且这种行业又凑巧称得上高尚的话。中国自古就有重文的传统,历史上曾不止一次把文学推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赋予其极沉重的使命和极崇高的地位。兼之受教育进而从文是少数人的专利,所以“文人”的优越感不断滋生、膨胀,直到目空一切、无以复加的地步。曾几何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文人的优越感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世纪后,文学的功能被空前压缩,“文人”的构成几遭分化,风光不再,辉煌成为过去。但作为文人意识的主要继承者———文学作者们身上的优越感依然十分强烈。
    这里面固然有事业本身确实值得钦佩的因素,然而,当我们听见成名成家的人说出“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小说”,发表过几篇作品的人对尝试舞文弄墨的人发出“大龄文学青年”之类的讥讽时,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构成其优越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那种“自以为能,别人不能”和“少数人的专利”之类的沾沾自喜。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将给予这种不切实际的良好感觉以致使一击,将彻底埋葬一切空中楼阁似的幻觉。
    正如上节所述,网络技术将给文学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新时代将为文学提供一个空前的大舞台。只要识字,只要对舞文弄墨感兴趣,只要有一台电脑,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得意不得意的作品拿上台面展示一番。这意味着: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作家”不再是可以炫耀的名片,倚着“作家”桂冠不再能做“优越感”的美梦。技术和普及教育已经给大多数人造就真正平等的机会,关键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有’或‘没有’如此雅趣”的选择。当然,文学成为大多数人可选择的机会并不否认作品有质量高低之别,技巧有精熟与拙劣之异,但这不能成为维持“少数人的专利”和“优越感”的理由。
人工种莳的花园固然能姹紫嫣红一片,广袤原野的芳草杂芜未尝不是生机盎然的美。更何况正是这不假雕饰的沃野孕育了长白山上的野人参和天山上的雪莲。事实上,当我们打开电脑,浏览那些按传统标准根本不可能被承认为“作家”的网络作者的文学作品时,我们正有这种感受:许多作品技巧并不圆熟,结构并不严谨,细节并不高明,语言并不华美,但作者自由驰骋的想像,不拘一格的构思和时不时闪现的充满灵气的句子,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谁敢断言这些作者就不能登上一流文学的圣殿?由此,网络技术给文学作者的另一个巨大影响就是:它将彻底剥夺文学编辑对作品生杀予夺的大权。这个影响也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翻开文学作品出版发行史,我们自然可以看到严谨、正直、富有眼光的编辑为靖美文学作品付出的辛勤汗水,但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充斥其间的傲慢、偏见以及对艺术感觉艺术良知审美趣味的亵渎。
    就作者而言,这种文学编辑制度最糟糕之处莫过于自己殚精竭虑写成的作品被不屑一顾扔进字纸篓的那种不负责任。可以说,一部文学作品出版发行史,就是一部文学爱好者的理想被封杀,作品被任意宰割的历史。网络技术的引入,为文学爱好者、为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冒险与实践空间。作者们将第一次获得主宰自己作品的充分权力。而读者也将认识更多新面孔,读到更多新鲜句子,领略到文学多元化的真正乐趣。尽管如此,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并不排斥文学编辑的作用,真正优秀的作品仍需要优秀编辑的参予。但能肯定的是,编辑们的功能将极大地被改写,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铲锄略显零乱的杂草,而是将杂草丛中脱颖而出的花朵扶植得更硕壮、妆扮得更娇艳。

三 网络(计算机)技术对作品结构模式的影响电视剧《新花木兰传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由于二皇子的陷害,花木兰夫妇双双下狱,负有保护花木兰责任的苏吉利心忧如焚,策划了营救方案,但在途中耽搁了时间,以致处心积虑要致花木兰于死地的二皇子抢先一步将其处决。悲痛欲绝的苏吉利无奈之际找到王母娘娘,恳请她逆天行事,让时光倒流,以便争取时间挽救花木兰的性命。在王母的帮助下,营救行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段神话情节揭示了“偶然”因素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次不当的营救行动(偶然)将断送花木兰的性命,花木兰在人间的故事就此终结;选择另一个营救方案(另一个偶然),花木兰的生命得以保全,其在人间的故事得以继续发展。事实上,哲学早就告诉我们,世界是由偶然因素构成的,无数的偶然构成必然。同理,人生也是由偶然因素组成的。
    人从生到死会遇到无数十字路口,每个十字路口的选择(偶然)都将影响其后的人生历程,不同的选择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除了神话,没有人具备西王母那份逆天行事,让时光倒流的本领,因此现实世界中没有“后悔药”可以令人生重新开始。但在文学世界里,这却是发挥想像力的大空间。作者完全不必受这种“唯一性”的束缚,他可以尝试让笔下人物拥有多次选择机会,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物形象能拥有数个相异的人生版本,而所有版本都可容纳于一个文学文本中。
20世纪80年代,曾有富于探索精神的作家做过类似的尝试。他们试图揭示“偶然”因素对命运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试图揭示人物命运潜在多样性。这类试验性作品的情节通常在人物的“十字路口”转为复式发展,即:沿着第一种选择(可能)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后,又回到十字路口,沿着第二种选择(可能)再进行描述。应该说,作家们的探索非常精彩,他们用笔把一个充满不定色彩、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作品出现后,当即受到评论家的热情关注,但一般读者似乎不太认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下述两点或许至关重要:
    (1)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生诠解模式,充分理解尚待时日。
    (2)文本对情节的排列方式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同一部作品中,人们欣赏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自然产生一种故事结束的感觉,这时文本要求读者又回过头去,接受同一人物在相同的时空里的另外一种经历,读者就会生出被强迫阅读的厌倦与不快。上述两点里,后一点对读者阅读心理的负面影响显然更大。因为许多作品把多样性选择以人物的“白日梦”形式表达时,读者是乐于接受的。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对解决阅读习惯与文本结构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手段。方法是情节发展到人物处于十字路口时,作者设置不同的情节选择健,由读者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发展模式进行阅读。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作品中某人物A参加了高考,能否考上大学对其此后的人生旅程必将发生重大影响。
    作者可以对A“考上大学”和“没有考上大学”两种情况分别营造情节,而在文本安排上,则利用计算机特有的功能设置选择健:(参加高考的有关情节)———选择:1 A考上了大学2 A高考失败读者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作出抉择。与传统的同类作品相比,这种文本在内容方面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在结构安排上突破了以往的局限。首先,它消除了传统文本“先1后2”或“先2后1”的弱点,所有情节发展模式在文本中的排列都是并列的,从而化解了读者由于读第一种情节而产生的先入之见。其次,它改变了读者与不同情节的关系,即由被动地接受多个情节变为事前主动地选择情节。这种改变不仅使被动阅读带来的强迫感消失,而且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四 源于技术的文学天方夜谭如果说前面几节所述网络(计算机)技术对文学领域的影响都是可触可感的话,那么,超出可触可感范围谈论技术对文学可能产生的更深层影响则纯属天方夜谭。本节以“文学天方夜谭”为题,意即在此。谈论它的现实基础是:过去存在于作者个人脑海中的“虚拟时空”,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成了完全可利用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虚拟时空”,再加上计算机提供的其它表现手段,文学写作难道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文学的性质和功能在技术的强大的冲击下能坚如磐石、崴然不动?———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浓厚兴趣,促使笔者不揣冒昧,谈几点不甚成熟的想法。
    1 写作与“聊天室”(“会客室”)。网上“聊天室”是时下众多网迷们流连忘返的场所,人们在彼此不谋面的情况下能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并演绎了许多迷人的网络故事。笔者感兴趣的是写作能否与“聊天室”形式结合。众所周知,聊天与写作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但如果网络两端的人相约通过网络共同演绎一个文学故事呢?能构成一部统一的作品吗?———笔者认为写成的可能性极大。但作者与作品角色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写作中,所有角色都是作者个人的产物。虽然人们强调角色的独立性,实际上每个角色的命运都由作者个人支配,他们出生、成长,喜怒哀乐都在作者意料之中。
    而上述写作模式里,每位作者最多能主宰部分角色,其他角色由另外的作者控制;换言之,相对于这位作者,其他角色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是全然未知的。这会增加处理两部分角色关系的难度,却让作者获得了一种乐趣:文学写作将变成真正的冒险;同时,作者对角色的体验将更真实、更投入。
    2 写作的开放性。在这里,“开放”的内含至少可在两方面得到体现:(1)故事相对参予者(创作者)是开放的。从理论上说,网络创作可以包容无限多的作者,这有点像网络中的聊天室———我公布一个话题,凡是对此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就同一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实际上,由于技术和文学特性的局限,过多的参予者反而会构成创作的障碍,使创作过程紊乱不堪,甚至不能进行。
具体来说,技术上的局限,主要指网络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局限。我们可以把网络传输线路比作高速公路,而把各计算机发出的信息比作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汽车过多,高速公路将变得拥挤不堪,就会出现速度减慢,甚至塞车的现象。文学特性的局限,主要指任何文学作品的场景、人物、情节等都是有限的,内在结构是统一、有序的,它要求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感,否则,创作出来的东西将七零八落,无法成型。参予者过多,潜在的弊端恰恰是不可避免地破坏整体性。为了避免上述两种不利情况,可行方式大概是类似聊天中的“悄悄话”模式。在会客到中,利用“悄悄话”模式聊天,除了参予双方外,其他人无法了解话题、加入话题。为了让文学创作活动顺利进行,某部作品的策划者(或构思者、发起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邀请数位有共同兴趣的网友,在排斥他人参予的情况下,共同演绎文学作品。这种情形下,作者的数量依然有限,但相对于大多数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说,它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我们可以大胆预测,网络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单个人的创作仍然是主潮流,但人们会越来越经常看到由几个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取材、运笔、结构、语言,还是意旨、情趣、价值取向,都将呈现与单个作者的成果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故事情节是开放的。这一点与第一点关系十分密切。作者数量增加以及随机组合的性质,使传统的“构思———写作”模式变得缺乏现实意义。创作集体最多为故事规定一个粗略而模糊的轮廓,再作一个大致地分工,就开始工作了。这种粗放型的构思方式,会令许多惯于“精思附会”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它恰恰最接近许多作者梦寐以求的那种写作状态:随心所欲、自由挥洒。所有作者都可以独有的方式演绎、诠释故事,结果必然是:作品的风格多姿多彩,结构错综复杂,情节扑朔迷离,展现的社会生活面广袤无垠。当然,多个作者的自由挥写与作品的整体性、统一性之间是一种矛盾关系,自由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使作品混乱不堪、难以成型。
    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首先,任何作品的作者终归是有限的,有限的就是可整合的;其次,只要找到聚合点,作品的整体性、统一性不难达到。后一点来自于历史上的鸿篇巨制的启示。在那些规模宏大的作品中,场景、人物、线索都不是单一的,但在作者巧妙地安排下,所有人物、线索都向着某一中心点汇聚,最终融为一体。上述所谓的“聚合点”就类似于这个中心点。用一个不十分恰当的比喻,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们对故事的演绎就像长江上的条条枝流———金沙江、澜沧江、湘江、汉江等等,它们在不同的地方汇聚,最后形成浩浩浑流的长江,这就是成型的作品。处理汇聚的技巧将是作者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3 文学的“游戏”意味更浓。不管文学曾经多么神圣,也无论它曾经多么像贵人头饰上的一粒珍珠,网络时代文学的游戏功能将得到极大增强。人们对待文学的态度用“玩”字来概括应该极为合适。“玩文学”三个字的使用,不再像现在这样具有反判、调侃、挑战、玩世不恭的意味,它形象地反映了文学功能的新变化和人们对这种新功能的充分享用。当人们要表达“我在读一本小说”的意思时,他极可能使用类似“我在玩一本小说”之类的句子。文学游戏功能的加强,是以网络时代作者们创作目的的改变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的。作者们的创作与其说是为了扬名立万或为了完成某些责任重大的社会使命,不如说是为了体验想象力与高技术结合带来的乐趣。与此同时,如同所有传统文学作品,他们也可借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坦露心扉,抒发情感。唯其如此,文学的深层内蕴才依然保留在这种新的作品中。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将给作者们提供先辈闻所未闻的文学表现手段。人们将会发现,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第一次真正被用于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之中。先辈们用“海浪翻滚”四个字描绘的场面在这里可能被文字、声音和图形等三种或更多种手段同时表现。文字不再是文学作品唯一的表达手段,人类语言、自然界各种声响、音乐、照片、图画等都将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这就是说,当作者一边用分节、转行、空格、音韵格律等来标示一首诗节奏变化,一边设置近乎爵士乐的音乐节拍来模拟诗的节奏,并传达出特定意味、渲染特定氛围时,他所进行的不仅是写作,而且是在“玩文学”;当读者一边阅读关于“猛虎扑向猎物”的文字情节,一边听着耳机里传来的猛虎咆哮、猎物哀鸣,然后击点一个按钮,让一幅幅充满血腥味的关于生存与死亡游戏的画面依次呈现眼际之时,他所进行的也不仅是阅读,而且是“玩文学”。
    现在,市面上早就有了计算机技术与文学结合的初级产品,如根据金庸武侠系列编成的各种游戏软件。这种游戏软件和未来游戏功能增强的文学作品尽管会有许多共同之处,尽管都是高技术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却不能归为同一类别。前者只能叫电脑游戏,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它和文学的本质区别是技术在作品中的地位不同:游戏软件里,技术是第一位的,文学是第二位的,严格点说,文学只是充当被技术改编的角色,剔除技术手段,游戏将不复存在;而在文学作品里,二者的地位恰恰相反,技术仅仅充当工具的角色,剔除技术的手段,无损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电游作者首先是软件大师,却不一定是文学家,甚至不一定是文学爱好者;而文学作品的作者不一定要成为技术大师,只要懂得起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会操作相关的应用软件即可。也许,正像诗歌、戏剧、小说曾经历过的一样,网络文学也将经历产生、发展、最后成长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过程。或者,如果我们的设想更大胆一点,本文姑且称之为“网络文学”的东西,有朝一日会发展成为一种介乎于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门类之间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上述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游戏、即时体验的功能。

文章录入:light    责任编辑:light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 信息时代中的网络传媒特性与…

  • 网络拓扑结构

  • e时代的“真实”谎言

  •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 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

  • 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

  • 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

  • 网络艺术:世纪之交的学术热…

  • 远程文化追踪

  • 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