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媒介研究 >> 电脑网络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网络艺术:世纪之交的学术热点          【字体:
网络艺术:世纪之交的学术热点
作者:黄鸣奋(…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特别提示:网络是崭新的,艺术是古老的;网络是时代的产物,艺术是传统的学科;然而这种新与旧、时代与传统的交融结合,却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所产生的魅力与影响也许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惊人的,网络影响的日益扩大也是惊人的”。因此,当我们在欣赏本文作者提出的“网络艺术”这样一个值得高度重视而又需要深入探讨的新学科、新话题时,热切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加入到这种学术热点的探索中来,为繁荣祖国的理论事业而不懈努力!

  在艺术史上,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变革可以说来源于电子技术的影响。从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作品被美国费森登实验电台转化为无线电波发送(1906)、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的独幕剧《口叼鲜花的人》由英国BBC公司作为电视信号转播(1930),到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科技人员开始利用大型机创作电脑音乐(1959),电子艺术研究也逐渐成为显学。这门显学既从传统艺术学和相关学科吸取营养,又从社会生活的巨大需求和艺术实践的新鲜经验中获得自我更新的机遇,形成了包括广播艺术研究、电视艺术研究、电脑艺术研究等相对稳定的分支。这些分支的问世与发展,无疑与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媒体世界的推陈出新密切相关。

  而今,网络正在世纪之交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使先于自己而出现的种种媒体都相形失色。作为媒体的网络,广义上包括电信网、广播网和电视网,狭义上专指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作为国际广域网之代表的因特网。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比因特网更大的机器,没有比因特网上的WWW更大的图书馆,没有比因特网引擎更为便利的检索工具,也没有什么媒体能比因特网更为精细、准确、迅速地计算自己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具体化为一连串的数字,从联网主机数、上网人数、点击率到飙升的网络股票。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似乎同样没有过比掌上终端更小巧的智能工具,没有比因特网上虚拟社区规模更小的现实社区,没有比因特网上数量更多的信息垃圾,也没有比因特网更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对于艺术来说,一方面,历史上的出版“门槛”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样低,世界范围内“竖子成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与此相应,“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前景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那样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兼通科艺的人才从来没有像网络时代这么紧俏,对于艺术工作者数字化技能的要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普遍、这么严格,与此相应,成为一个文理俱擅的艺术家(真正的网络艺术家!)的难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网络实实在在是一个悖论:人人似乎都可以了解它,因为上网基本技能十天半个月就能掌握;人人似乎都无法了解它,因为它毕竟信息量太大、范围太广、变动太快。

  如果说从技术开发网络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的话,将网络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便是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的任务。从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角度对于网络加以审视与考察,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这种审视与考察既有破解网络之谜的认识价值,又有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使网络造福于(而非危害于)人类的实践价值。时至今日,大一统的网络已经很难用一门学科来加以涵盖,我们不仅需要网络法学、网络经济学、网络伦理学、网络政治学、网络教育学、网络社会学、网络人类学,而且需要网络艺术学。

  网络艺术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纳尔逊。这位哈佛大学的艺术硕士早在60年代初就设想建造一部硕大无朋的“文学机器”,将人类已有的艺术信息资源集成化。在实践中,纳尔逊的这一主张上承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布什在“二战”行将结束时提出的开发集成性信息系统的设想,下启后人关于万维网(即WWW)的构思(1989)。在理论上,纳尔逊所铸造的“超文本”、“超媒体”等概念成为后人从事网络艺术研究极其有用的范畴。如果说网络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纳尔逊脑海中的思想火花的话,那么,随着因特网的光缆的延伸,90年代网络艺术已是异彩纷呈。处在这样的时代,因特网文化的鼓吹者热情洋溢地赞美新生代电子艺术的光辉未来,书面文化的捍卫者则深情绵邈地为谷腾堡(德国工匠,现代印刷技术的奠基者)唱起了挽歌。网络艺术以其平民化色彩赢得了众多网络用户(主要是青少年)的青睐,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又唤起了富有批判精神的理论家警觉的棒喝。关注现实效益的人们迅速地想到网络艺术所蕴藏着的巨大的商机,不论是春情荡漾的网络文学,还是色彩斑斓的“咖啡”(JAVA)动画,或者是音色宜人的MP3,都成了网络商吸引公众的手段;瞩目历史价值的思想者则瞻前顾后,从媒体的历史发展把握网络与艺术的关系,提醒公众防止拜金主义对缪斯的亵渎。喜欢追新逐异的网迷被网络技术撩拨得心动神迷,巴不得将自己的主页、作品甚至学术著作都用最新版的X语言或Y软件来书写;处世审慎、阅历丰富的“把关人”则宁可与网络保持距离,不时地要求公众切勿惑于高科技而牺牲人文精神……就这样,网络艺术在世纪之交不仅装点着网络门户,而且渗透到公众心理,在社会科学领域引起热烈的反响和争论。

  计算机最初的开发者没有多少人预见到战争中的精灵(军用密码破译机)会化身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牛郎星”、IBMPC与“联想”,网络最初的设计者也没有多少人想象得到“军转民”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会对全社会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网络发展如此之迅速、新旧迭代如此之频繁,以至于有关网络文化、网络经济、网络艺术等研究对象的许多观点和学说很快就会变得过时,这无疑给社会科学研究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这类观点和学说经常不是基于严密的论证、丰富的材料,而是来自某种灵想独辟,甚至带有太多预言的色彩,以至于任何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只能将信将疑地看待它们。我们这样说,当然不是否认它们的意义。20世纪初年仅仅见于科学幻想小说中的某些东西(如激光、电视等),如今不是早已司空见惯了吗?对于网络的未来,又怎能简单地用“空想”来加以抹杀?不过,在憧憬性的预测之外,网络艺术学要想成为一门学科,的确需要有坚实的科研成果的支持。在这方面,像阿塞斯关于“各态历经艺术”(ergodicart)的研究、兰道关于“超文本作品”的研究等成果,可为范例。

  根据笔者的看法,在网络艺术领域,当前值得研究的主要课题有:网络与艺术主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今人”和与网络共生的“后人”的关系、传统的社会分工与网络时代角色飘移的关系、自我意识在网络化过程中由定型向流动的转变等;网络与艺术对象,包括网络视野与传统视野的关系、个人定制与公众定向的关系、无师自通与“学有常师”的关系等;网络与艺术中介,包括艺术活动过程中合作模式与分离模式的关系、网上直销与传统出版的关系、高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网络与艺术手段,包括网络终端与传统工具的关系、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信息自由与社会教化的关系、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的关系等;网络与艺术本体,包括艺术作品网页化的意义、超文本与传统文本的关系、超媒体与艺术门类的关系等;网络与艺术环境,包括空间文化与时间文化的关系,数字地球与艺术传播的关系、远程文化与近程文化的关系等;网络与艺术机制,包括数码时代的著作权保护、在线文学的运营特征、“数码时尚”的文化意蕴等。

  据我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等专家所作的对比,1946年建成的庞然大物ENIAC,虽然在计算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运算能力仅是每秒5000条指令。如今,一台普通的PC机每秒就可进行4.5亿次计算。1980年,一根电话线的传送能力相当于每秒约一页纸的信息量,而今天,一根光纤在一秒钟内可传送9万卷百科全书。另据研究,作为大众传媒,从投入商业应用到拥有5000万用户,广播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因特网仅仅花了4年。因特网所取得的这一骄人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截止1999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已达890万。这一组织首次发布统计报告时,我国上网用户仅为67万(1997年10月)。其后,这一数字迅速增长,1998年6月为117.5万,1998年12月为210万,1999年6月为400万。有人预测,再经过3年的发展,到2002年底,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将达到6100万……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惊人的,网络影响的日益扩大也是惊人的。以此为背景,网络艺术方兴未艾,网络艺术学大有可为。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1世纪的历史必将进一步加以证明。

文章录入:light    责任编辑:light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 信息时代中的网络传媒特性与…

  • 网络拓扑结构

  • e时代的“真实”谎言

  •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 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

  • 互联网与文学

  • 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

  • 远程文化追踪

  • 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

  • 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