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文化前沿 >> 文化现象 >> 文章正文 | ![]() ![]() |
|
|||||
e世代中的倫理省思 | |||||
作者:金象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4 | |||||
早在十六年前,美國《基督徒世紀》期刊就提醒我們:「電腦引進的真實革命是在宗教體驗方面」。(八五、十一、十三,頁一○二三)九六年十二、十六,《時代》週刊以〈位址God.com〉為封面,報導「網路與宗教」,指出為何我們對「天人關係」的看法在e世代中會改變:新科技帶來自我意識的更新,望遠鏡決定性地使人看出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網路卻讓人超越空間、時間;可同一切人交談,把自己變成任何人,卻不必確定自己在何處、也不必了解自己是誰。 倫理省思要研討一些原則相當清楚的問題:隱私權、色情、版權、「網路寡婦」、網咖、資訊抑學問…然而出發點與重點卻是網路文化如何影響「人心」:這是天主向人說話的最深最隱密的地方。 電腦功能的焦距移轉 像筆者這般年紀的LKK(老扣扣),一直把電腦看做文字書寫的新工具:打字、尋找資料…最多跟遠方的朋友通一封「伊媚兒(E-mail)」;概括地講:人與世界的關聯是「一對一」。現在如果還是這樣看,那就是「如同以蒸汽來想汽車,以風帆來想輪船一樣。」今天,電腦網路「將不同地點、數百萬的人串聯起來,…我們穿越螢幕進入虛擬世界,發現其他的人也置身其中。…(彼此互動、交談,一同建立這虛擬存有)」。「網路真正的價值愈來愈和資訊無關,而和社群相關。資訊高速公路不只代表了接觸國會圖書館的捷徑,而且還創了一個嶄新、全球性的社會架構。」 促成電腦功能的聚焦導向由資訊移到社群的功臣是「網際網路(Internet)」。「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網路已迅雷不及掩耳地進入我們的生活。…普遍存在於你所能想像的任何人類活動上。…成為一種新的環境(筆者按:一個在物理空間之外的空間、一個以身體表現為通道的社群之外的社群)。使用者能夠影響別人並被他人塑造,因而改變有關自我、關係、社會、文化、甚至意識的舊有思維方式。」而網際網路能夠成功,很大部分源於「全球資訊網」(World-Wide Web,WWW,下簡稱「全球」)的發明。 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下簡稱「提姆」)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工作,他設計出「全球」,讓全世界透過網路來連結;在上面的每一樣資訊,都有一個獨特的「通用資源位置(URL)」。只要找對了正確的URL,就可透過網路與這座URL的主機連線而進行交談、工作、娛樂等種種社會活動。提姆放棄對「全球」的專利權,所以許多學者願意與他合作,完成他的構想。一九九一年,正式公告WWW,很快地成為網路主流。只要打開IE或Netscape,鍵入http://www.xxx.com.tw(最後二字,台灣專用),就可在「全球」遨遊,人人都可以在「全球」上建立自己的網站。─http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字傳輸協定」的縮寫。 另類時空中的滿足 研究網際網路怎樣影響人心、社群…的最佳URL是「多人使用區域(multiuser domain)暱稱MUD【泥巴】。」這是許多人共同參與的電子遊戲,以文字為媒介。雖然現在已經發明了圖像、音效介入的「泥巴」,有些人仍偏好僅以文字來參與的「泥巴」,「因為有想像的空間。」 「加入『泥巴』只需透過一個指令,將你的電腦和有『泥巴』程式的電腦主機相連結。…就在我寫此書時(一九八四),成千上萬的人在五百個『泥巴』上面流連忘返。」它成了許多人「日常生活的第三個處所,既不是家裡,也不是辦公室。今天許多人卻一天花八個小時在上面。」泥巴就像一部小說,就如Trekmuse程式以「星艦迷航」故事為題。參與者可以編寫程式的細節,進入這個遊戲,與其他「泥巴客(MUDer)」較量本領。「只要在登場時自報名號,再附一段自我介紹,你就在這個遊戲中有了『網路自我(cyber-self)』。」很多很多這樣的網路自我,一同重建程式,創造出虛擬社會或「共識幻想」。 「『泥巴』的匿名特質讓大家有機會表露自己不為人知或壓抑的一面,甚至多重面貌,…你可以同時作許多人。」它是「探索表達『自我』重要層面的途徑。…(甚至)一部分的我,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只在泥巴世界之內存在。」有人說:「(泥巴中的人生)比我真實的人生還要真實。」 三年前《虛擬化身》中譯出版,(《時代》週刊,八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已有此書書評)導讀中說:在台灣網路遊戲不如BBS盛行(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佈告欄),青年喜歡在「欄」上發表言論。因為BBS也有代號與匿名的設計,《虛擬化身》對「泥巴」的分析為BBS也很中肯。今天「網咖」狂賣,線上遊戲紅透半邊天,網咖成了遊戲的大本營。 自我的碎片化、中空化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的鄭順佳副教授(電腦碩士、神學博士)指出網路廣泛地被使用所引發的幾個現象,是基督徒神學家該多多涵泳的,尤其是想到網路對青少年心態的影響。福音常該說進了聽者心窩,激盪渴望。他說的現象是:多重自我的迷亂、把主體非中央化(筆者按:更好說是「去中心化」)、「去軀體的」(避開真實軀體的缺陷的)感受的傳達、群體的不穩定性。 先講自我的迷亂。兩位作家這樣說:「在電子虛擬空間,我可如更衣般輕撫自己。身分可如玩弄影象般具無窮的可塑性。一貫性(constancy)不是美德而是拘束,整合成了局限(integration is limitation)。隨著每樣物件的不斷轉移,每個人『什麼都不是了。(everyone is no one)』」 虛擬世界中,多變的身分是不是能豐富、堅定現實世界中的自我認同呢?這裡要注意網路交談的特點。首先,一開始就限定了交談的題目範圍。例如usenet有一萬五千個討論區,主題都不相同。發表你的意見的主題範圍是極其狹窄的。此外,交談所處的空間(氛圍)是單一向度的:你只看到打進來的文字,卻看不到鍵寫文字者的面容、手勢、身體的姿態,這些都是面晤時傳遞「弦外之音」的媒介;最後,網路交談的「時間」也是受著很大的局限:面談時,你可以插嘴、即時質問,甚至多人同時表態,或是沉默片刻,大家一同靜思。 而在網路上,一個人先打出一行字或一段字,你再發表你的觀感;不能著急搶先;而且話一定要簡短扼要,別人下載你的意見之後才能閱讀再作出回應。「談」不是「交」,而是「疊」。 網路談論的這些特點使得線上的自我,很難說是現實中錯綜複雜的整體自我的素描或縮影。如果把真我比擬為一尊陶瓷的塑像,由不同的角度,配上多樣的燈光攝照出的相片,雖不能說就是塑像的全部,但也是它的忠實的反映;多張如此的相片能給人對塑像的全貌感受。然而線上的自我更像把塑像打碎,成了很多的碎片,在BBS上的我只是碎片,無法重現整體,因而多多少少失掉了真我。因此, 世代的人的寂寞及渴求真愛是極強烈的。我們要多講天主的美。 虛擬天堂與神秘經驗 進入網路世界或是遊戲、或是交談,可以完全不看你個人的條件:膚色、肥瘦、美醜…網路族是理想化了的人,是天使:「形象完美無瑕、優雅、明豔、佩戴著最最華美的飾物─羽翼。」基督信仰告訴我們:天堂也是跟那些外在條件沒有關聯的。人人都「相似天使」,(路二十36)「發光如同太陽。」(瑪十三43)人間由軀體來的種種歧視都消失了。在天堂再也沒有孤獨、寂寞,人人彼此相愛如同「父與子那般融洽。」(若十七21)網路上,沒有任何設限、壓抑,人人可以對人人說出最甜蜜的話;雖然知道這也許是謊言,可是字就在螢幕上,接受它帶來的「愛」的流露吧!夏綠蒂說:「愈是無人的深夜,…上網的人數就愈高。…虛擬是網路最高的美學境界,(使人)如醉如癡,掏心掏肺。」(《聯合報》○○、一、十,頁四一)能夠說天堂的芬芳好似在網上聞到了? 除非有人指點,沉醉於網路上的人極少會想到天堂的。然而網路設計大師卻都真實地為「超越物理空間、時間之外的網路存有」感到迷惘而又狂喜;他們似乎都有「近乎神秘的經驗」、領悟了「神聖之美」,很多人「表露過宗教信徒般的虔誠。」是新的宗教嗎? (待續) |
|||||
文章录入:LittleAngel 责任编辑:LittleAngel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