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传播研究 >> 传播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大众传播语环境下广告符号的生产          【字体:
大众传播语环境下广告符号的生产
作者:陈桂琴    文章来源:新闻爱好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法国新托马斯派哲学家马里坦说:“没有什么问题像与记号有关的问题那样对人与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和如此基本的了,记号与人类知识与生活的整个领域相关,它是人类世界的普遍工具……”①符号是我们分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工具。“一颗钻石恒久远”见证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名车别墅是个人品位与成功的标志;铁达时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世事无绝对,只有真情趣,轩尼斯VSOP”;牛仔裤不仅仅是美国西部牛仔的服装装扮,更是年轻、自由、现代的生活方式……这些富含各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体合谋。大众传播语境下符号的生产、流通、消费今非昔比。大众传播社会的来临,媒体机器促使符号的生产走向社会化大规模生产。

 

  一、符号的生产

 

  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瑞士现代语言学之父费迪南索绪尔,他说:“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②他称符号为“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并用所指与能指分别代替概念与音响形象”。“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换言之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的诞生是任意的,不确定的,是约定俗成的。如对于“树木”这同一概念,中文是shumu,而英语却是tree。然而索绪尔没有解决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对应关系被固定之后的问题,因而被称为封闭的静态符号观。索绪尔割裂了符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哲学家皮尔士在这一点上与索绪尔分道扬镳,他认为符号是世界与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皮尔士提出了“指称对象”的概念,他对符号定义是:“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者关系上代表某物的东西。”③这里包含了三个要素,认知主体———指称对象———解释。由于指称对象的提出,使符号的生产得以动态不断发展。能指与所指固定下来的旧符号,也可以成为指称对象,经过认知主体的重新阐释,可以发展成为新的符号,使符号不断丰富多样。皮尔士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不同关系,分为类象符号、指示符号、抽象符号。类象符号通过写实或者模仿来表征对象,它们在形状或者色彩上与指称对象的某些特征相同;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模拟,而是与指称对象构成某种因果或者时空的连接关系;抽象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根据皮尔士的思路,我们基本可以认为符号产生有三种模式:一是写实、模仿、模拟;二是因果、连接,如红绿灯、球场上的哨声等;三是约定俗成,如树木、小鸟、微波炉等。但是无论是何种产生模式,符号的形成离不开传播,而且符号的功能一旦形成,最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它是恒久的,深入人心的,难以改变的。正是由于符号的这种特性,考察符号是由谁生产,如何生产,这是关系到话语权的重大问题。

 

  二、大众传播语境下符号的生产

 

  传播的形式大约可以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模式。“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宪章中。西方学者常常引用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如报纸、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④因此大众传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传播主体是一群有组织的群体;传播的媒体是机械,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受众广泛。

 

  机器的发明及应用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崛起,缔造了宏大的工业文明。大众传播媒体时代的来临,符号的生产与流通脱离原先零散、单个的生产,转变为有组织、有规模的大生产,大量的符号被设计、生产、流通。人际传播中,首先是个人或者组织提出符号与指称对象的意义阐释、意义指向,但此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只有在人际传播中经过不断的抗争、剔除、讨价还价、妥协并最后认同,才能成为符号。大众传播的来临将这一切改写:首先符号的生产由有组织的群体代替个人。波德里亚说:“记者和广告商都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虚构物品或事件。他们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后才发货———在此范围内,他们毫不客气地对其进行建构。”⑤在大众传播语境下,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体组织,与广告商合谋共同主宰了大众传播媒体的符号生产与传播。大众传播媒体通过把关、议程设置,决定哪些符号可以传播流通,而哪些不能。“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广告从不讳言:我们是在贩卖观点和想法。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航空界为纪念这个伟大的创举,用汉语拼音与英语拼造出“Taikonaut”表达太空人的概念,经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反复传播、重复,“Taikonaut”符号就迅速被认同了。其次大众传播的符号暴力代替人际传播中的讨价还价,大众传播媒体符号暴力来源于它的无限复制。如同我们在世界任何一家麦当劳餐厅都可以吃到一样的汉堡包,大众传播中符号的生产是社会化大规模生产。《骇客帝国Ⅲ》全球同步公开放映,人们收看到的都是同质的、“原汁原味”的《骇客帝国Ⅲ》;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听麦当娜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们通过这个延伸认识世界,感知世界。面对大众传播媒体排山倒海输出的各种符号、意义,大众只知道咀嚼那些残留的意义,却浑然不觉那些没有传播的符号的沉默甚至消失。

 

  ①转引自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②转引自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转引自袁漱涓主编:《现代著名西方哲学家评传》(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④转引自胡正荣著:《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⑤引自〔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文章录入:douyanan    责任编辑:douyana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 修辞学观照中的视听传播

  • 还原电视谈话节目客厅氛围:…

  • 贫困山村发展传播模式的探索…

  • 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

  • 历史的结合——从国际关系和…

  • 大众传播中异化现象的原因与…

  • 俗广告——品牌的致命伤

  • 广告传播负面影响的文化解读

  • 韩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