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分类更新文化中国http://culchina.nethttp://culchina.net/rss.asp?ChannelID=1&ClassID=4zh-cn文化中国文化中国孙海峰博士文化中国http://culchina.net/images/logo.gifhttp://culchina.net关于赛博空间:讨论人性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演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350.html导论 在屏保(screensaver)刚刚发明的时候,电脑屏幕还面临着长时间显示一幅画面就会被烧毁的危险。起初,屏保只是一个很小的程序,当计算机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被使用时,屏保就会自动切断屏幕显示,而当我们敲击键盘上的某一个键时,又返回到原来的屏幕显示。很快,屏保就有了装饰性的功能。屏保不仅会自动切断正在运行的程序,而且会不断变换图像,由此减少了电脑屏幕被烧毁的危险。最初,屏保上变换的只是一些简单...Jos de Mul科技哲学2005-10-20 22:22:35追思自然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330.html今日重提“自然哲学”,意义何在?我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当我们还是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生的时候,“自然哲学”实际上是一个贬义词,指那种以粗浅的思辨、幼稚的想象、凭空随意的猜测研究自然的“前科学”。在科学越来越复杂、科学的世界图景远远超出人们的直观想象的时代,自然哲学想以如此简陋、原始的“工具”从事自然的研究,我们觉得,真是可笑极了。 那种态度与当时的启蒙主义理想有关。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确立为标准,科学...吴国盛科技哲学2004-12-21 17:28:15《自由的科学》序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325.html“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多年来受到批评,认为是贬低劳动者的重要性。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句话也就是表述了一个极为平常的真理:头脑应该支配手脚,灵魂应该摆布肉体,思想应该制约蛮力,文治应该盖过武功。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历来都如此,否则它就会是病态的、短命的。“力”治于“心”,是人类最古老的智慧成就,是金科玉律。 不过这种传统的“心”“力”之别,到今天却变得有些模糊了。首要的...佚名科技哲学2004-12-21 17:16:56走进艺术与科学创造的深境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317.html——关于表现物质科学的《物之道》和表现生命科学的《生之欲》两件雕塑作品创作之思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教授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他们两位先生身居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创造领域,但他们的论断的哲学语意都指向了人类生存和存在的终极境界--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使人诗意地居住。我们从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与艺术成果映射的深层人文景观和精神,...卢新华科技哲学2004-12-21 16:55:22生命神圣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282.html 英国科学家宣布用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羊后,引起了各国媒体强烈的反响。作为生物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引起科学时代的人们的兴奋和叫好;但与此同时,它也使人看到以基因操作为主旨的现代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现代生物技术旨在改变生命诞生、成长的自然方式,它的最深刻的本质在于向生命的自然性挑战。生物技术的任何后果所可能带来的恐惧感,都基于对这一本质的存在论的领悟。若不然的话,任何此类恐惧都最...吴国盛科技哲学2004-12-19 21:26:52吴国盛:第二种科学哲学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281.html 一、正统科学哲学及其两个教条 二、第二种科学哲学:科学存在论 三、超越科学 四、超越方法论 五、走向自然哲学 一、正统科学哲学及其两个教条 中文“科学哲学”这个词来源于英文“Philosophy of Science”(以下简称PS)或“Scientific Philosophy”(以下简称SP),由于两个英文词都可以译成“科学哲学”,因此,“科学哲学”在...吴国盛科技哲学2004-12-19 21:22:32访谈:为科学注入人文因素——访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275.html 王:您本科是学物理的,研究生开始转学哲学,是什么促使您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 吴:从学物理转学哲学,主要原因是对思考基本问题或者叫哲学问题的强烈爱好。我很早就对理论物理学前沿的一些基本问题着迷,基本问题追到最后自然就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大学毕业的时候干脆通过考研究生把对哲学的业余爱好变成了职业。但现在看来,很长一段时间也许直到现在,我实际上还在哲学的大门外徘徊,还根本没有踏上哲学的道路。 ...王 卉科技哲学2004-12-19 20:48:07维特根斯坦与后现代技术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267.html 摘 要: 维特根斯坦从来也没有以“后现代” 自称(他倒是把自己正在从事的哲学工作称作“现代哲学”)([1],377),他那个时代“后现代”这个词还没有流行起来;但把他列入后现代思潮开创者的行列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因为他为后现代运动留下了“语言游戏”这一无可替代的珍贵遗产。当维特根斯坦经过一个足球比赛场时,头脑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在语言中是在用语词作游戏([2],56)。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钱伟量科技哲学2004-12-19 19:58:54柯司特基本理论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179.html基本理论面向: 柯司特主要关心的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之转变即随之而来的都是与地域的变迁,他认为其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在结构,加上科技的创新。 在科司特的想法里,它具有两种概念。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另一个是发展的信息模式。所谓的市场生产模式毫无疑问是以市场原则为主轴,以追求其效用最大;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基础在追求利润、私人产权、参与这个体系者之间的竞争、制造什么与流通哪些...不详科技哲学2004-12-18 9:23:06同一家园中的科学与哲学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134.html    1. 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所谓科学,指的是概念科学,而不是技术和技术科学。概念是理想化了的抽象。如真空、质点、加速度、光量子等。这些理想化了的概念能够解释、说明事实,这里的事实也即是我们所面对和感知到的现象。自然科学面对的是自然现象,社会科学面对的是社会现象,精神科学面对的是精神现象。概念具有严格的规定性、确定性和指涉性。概念构造出一个解释系统。这个系统由定律、原理、规则构成。如牛顿定律...谢劲松科技哲学2004-12-17 10:40:06空间知觉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3017.html  物体有大小、形状、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空间知觉就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视知觉、听知觉、运动知觉、平衡觉都参加活动。 人的空间知觉足怎样形成的呢? 唯心论坚持先验论的观点,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空间知觉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学习的结果。早在十八世纪,洛克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继而有了L第亚克发展了洛克的观点。洛克为了证明空间知觉是后天获得的,...郭卜乐科技哲学2004-12-14 23:04:03科技:蜕变为意识形态之后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943.html 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复旦大学哲学系 俞吾金科技哲学2004-12-14 21:48:55随笔:边缘与中心之争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928.html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近几年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关注和争论,我认为,其实质是现代性背景下欠发达国家的话语权之争,是科学中的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之争,是数理和博物学两大科学传统之争。总而言之,是边缘话语与中心话语之争。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这个问题究竟是一个分析的问题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或者说,它是一个关乎历史的经验的问题,还只是一个关于“科学”的定义问题;是一个事实问题,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吴国盛科技哲学2004-12-14 21:35:16电子时代的艺术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829.html 五、Communication Art 人类通信系统的发展可以被勾勒如下: 首先,楔形文字被接近6000年以前的苏美尔人(Sumerians)发明,使我们不仅能听,而且还能固定瞬间而过的声音特征。 一千五百多年后,印刷的发明允许文本以理论上可以复制的可能进行再现,这样,增加了记录、传递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手段。 第二个阶段发生于摄影、电影摄影以及之后电视的发明,在印刷之后的三百年...朱其译科技哲学2004-12-14 20:03:48Cyberselfish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699.html Silicon valley, one of the countrys biggest recipients of government largesse, would like to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it. Paulina Borsook, a Wired magazine contributing writer, reports on the growth...Paulina Borsook科技哲学2004-12-14 17:00:09科技形式之有机无机与无机有机---「机体概念」作为计算机网络文化研究视角之理论初探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661.html 1 论文摘要 相信今日网际网络之使用普及率及其重要性业已不用多谈,其影响是深化而全面性的。于商业逻辑之下,网络产业足以独当一面,且自成一经济部门。于文化逻辑中,网络中人际互动的形形色色,则在在突显了这个生命领域的空前旺盛。网际网络,作为一个具有「替代性」特征的现代活动场域,其突显的除了是潜力十足的商业探勘价值之外,在其中所进行的人际互动里更隐含着丰富而多样的解读可能。然而网络真正的社会价值...李嘉维科技哲学2004-12-14 13:10:26高科技•高思维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627.html    1.关于本书  本书是厘清人类与科技关系的入门书,而不是一大堆的应付技巧。(P19)  本书所谈的问题令人恐惧,牵涉也很深远。人类所作一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决定将会形塑我们的人性,甚至我们的未来。有些人因科技而生恐慌,有些人则激进而狂热,以过激方式抗议。我们认为可以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谋求改变。问题很难,答案也很不容易,但我们希望这本书是一个开始,是改变的入门书。(P2...约翰.奈思比/娜娜.奈思比/道格拉斯.菲利普斯 译者:尹萍科技哲学2004-12-14 10:38:09随笔:科技时代人类的自我认同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552.html 引子 在寻求基因工程的人文立场,以应对日益加速发展的基因技术,或一般的生物技术所带来的诸多社会伦理问题之时,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人类自身。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科学成为主要的认同渠道 科技时代人类通过科技或者主要通过科技自我认同。从前,“人是什么”是哲学、伦理学、法学、宗教、艺术的重要主题。从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被...吴国盛科技哲学2004-12-13 23:39:18论新时代科技的僭越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536.html1 “新时代”是指十七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以科技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海德格尔亦称为“技术时代”。新时代科技危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课题。对这一危机的意识最早要追溯到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然卢梭对科技导致人类衰落、社会风俗败坏的指责,在科技还未能充分发展,其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都还未充分显露的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况且卢梭对科技的指责多凭经验,缺乏深刻的分析,有全盘否定之嫌...毛萍科技哲学2004-12-13 23:14:23回眸千年科技http://culchina.net/Article/HTML/2441.html 一种文明就像是一颗大树,从它难以追索的根源处开始枝叶繁茂。文明的大树枯枯荣荣,拥有自己固有的生命周期。西历的千年不足以标定人类文明之树的年轮,尽管今天的中国人把西历称之公历。然而这个公历,就是在西方也是直到18世纪才有比较明确而一致的普遍认同。 西历的第二个千年,难以概而言之。也许科技文明这棵参天大树的出现,算是这个千年的旷古奇观,但它也只是这个千年后半段的事情。 公元1000年左右,欧...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技哲学2004-12-13 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