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宽学术博客
HEDK.Culchina.NET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时 间 记 忆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专 题 分 类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最 新 日 志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最 新 评 论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最 新 留 言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博 客 群 组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我 的 好 友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抢占引进版学术著作的制高点
[ 2007-3-14 13:35:00 | By: 何道宽 ]
 

抢占引进版学术著作的制高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0周年纪念文集特约稿

深圳大学文学院何道宽

200555

 

2000年以来,我出版学术译著11部:《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思想无羁》、《交流的无奈》、《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机器新娘》、《麦克卢汉书简》、《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共300余万字。

这些传播学译著,除一部传记、一部书简之外,其余全部是传播学的经典和名著,涉及的作家主要是3个人: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和保罗·莱文森。《理解媒介》和《机器新娘》是已故传媒大师麦克卢汉的传世经典,《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是他的多伦多大学同事哈罗德·伊尼斯,两人是传播学技术学派的奠基人和旗手。保罗·莱文森则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3个人背景各异、学问侧重不同。麦克卢汉初为英美文学教授、社会文化批评家,后半生主要精力倾注于传播学,使之走出书斋并成为学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伊尼斯是政治经济学教授,从加拿大经济史入手,逐渐拓展,进入世界文化史和传播学领域,成为20世纪世界一流的传播理论家。

莱文森在麦克卢汉余生的最后3年里,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认是麦克卢汉的私淑弟子。1977年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偕新婚不久的妻子北上多伦多拜访麦克卢汉,并有幸为麦克卢汉的论文《媒介定律》写评介文字,发表在国际普通语义学会的刊物《如此等等》上

11部传播学译著中,前5部在颇有名气4家出版社出版,后6部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

这一篇小文略述我4年来和人大出版社的合作情况。

200110月,我出席南京大学承办的全国第七届传播学年会,这是我第一次闯入新闻与传播学界的圈子。虽然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着手引介国外传播学的成果,但是由于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英语语言文学,又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无暇深入研究传播学,也无暇打入新闻与传播学界的学术圈子。虽然我已经出版《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3部译著,对与会者而言,我仍然是一个全然陌生的面孔,并不敢奢望大家的认可和重视。但这个偶然的机会却使我结识了人大出版社的司马兰女士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展江博士,承蒙他们热情邀请,我参加“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的工作,并开始在其他领域与他们合作。同年稍晚,人大出版社请专家为该丛书论证,我忝列其间,成为北京地区之外的惟一“嘉宾”。这给我这位译坛“老兵”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人大出版社的厚爱和信赖使我深受感动,他们在我这个“圈外人”身上的“冒险赌注”使我不敢懈怠。他们没有门户之见,大胆信赖“新人”和“陌生人”的魄力,他们大量引进学术经典、抢占学术制高点的气魄,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迄今为止,我在人大出版社已经出版的译著6部,分别进入3个系列:“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麦克卢汉研究书系”和“莱文森研究书系”。已经完成、尚待出版的学术译著有4部:《真实空间》、《莱文森精粹》、《传播与社会影响》、《模仿律》。这4本书的酝酿过程就像是一个传奇故事,且容我与读者分享。

麦克卢汉在经典《机器新娘》200410月问世,立即进入《新京报》学术著作排行榜前10位,实至名归。

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2003年出版之后,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生的案头书,有人把他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

保罗·莱文森不仅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而且是后麦克卢汉第一人,是媒介乐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扬弃麦克卢汉的“硬”媒介决定论,反叛恩师尼尔·波斯曼的技术悲观主义;他精力充沛、高质多产,成为跨度很大的理想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他不仅是著名传播理论家,而且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曾任国际科幻小说学会会长。他数百次在电视、电台上接受专访、发表谈话,评书、评事、评人,成为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

我极力推崇莱文森这样理想型的学者,很想全面介绍他。到2003年底,我已经引进他的两部传播学专著《数字麦克卢汉》和《思想无羁》,还想出一个“莱文森研究系列”。可是这个构想却一波三折。

起初,我并不想把这个书系交给人大出版社,原因有两个。一是该社的选题已经很多,出版学术译著的资源也有一定限制,二是我已经为他们译了不少书,参加了其中的两个书系,再搞另一个书系,太有点“异想天开”,又有点强人所难。我不想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所以把“莱文森研究系列”的构想交给了另一家出版社的好朋友;经过几个月的周折,由于各种原因,该社谢绝了这个选题。我不得不回头“求”人大出版社。奇迹出现了。我和司马兰一个电话完成口头敲定,当天完成电子文本选题报告,第二天完成总编核准程序。24小时之内,“莱文森研究书系”敲定了!我不知道中国出版史上是否还有类似的决策过程。

20049月,该系列的第一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问世,立即进入《新京报》学术著作排行榜前10位,影响不小。系列里的另外两部书《真实空间》和《莱文森精粹》业已完成,《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将与我们的“神六”飞船一道起航。《莱文森精粹》收录25篇论文和书摘,已完成编译。一位正当英年的老外,其学术著作能够在中国全部出版,且能够在中国出版自己的选集,这不能不说是又一个奇迹。莱文森的学术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人大出版社的气魄,由此可见一斑。

《传播与社会影响》和《模仿律》,以前我并不了解,更不了解作者,起初是由北京的朋友和人大出版社推动的。这两本书为我打开一片新天地,我坚信,它们也将要为中国学界打开一片新天地。很高兴,我能够为纠正中国学界难以原谅的疏忽尽一点绵薄之力。中国读者将要认识一位100年前的社会学大师,他的著作是传播学的源头之一,将要成为我们若干学科的灵感之源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和孔德、迪尔凯姆齐名,是20世纪初的社会学大师。《模仿律》是他传世的十余部学术著作之一,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的学者都到里面去寻求灵感和激励。《传播与社会影响》是他的选集,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国际社会学会会长、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选编。他亲自抄刀翻译并做了一篇几万字的长序,这篇序文本身就是一部小型的专著。大学者当译者,值得提倡!

承蒙人大出版社信赖,经我介绍,我的几位同事为人大出版社翻译了4部教材,分别是:《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编辑的艺术》 、《公共关系运动与技术-架起通往21世纪的桥梁》和《克利普纳广告教程》。

我和我的同事期待与人大出版社的进一步合作。

人大出版社近年加大引进学术专著的力度,获得了新闻出版署、同行专家和读者好评,我期待着与人大出版社的进一步合作。

 
 
发表评论: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