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品文官柯瓦廖夫在一天早上醒来后,突然在照了镜子后奇怪的发现,自己的鼻子不知所踪,原本该有鼻子突出的地方成为了一片坦途。
当伊万把作为早餐的面包切开两半的时候,突然在自己的面包当中发现了八品文官柯瓦廖夫失踪的鼻子,随后就开始为这个鼻子的毁尸灭迹而大费周转。
故事就这么在读者的眼前展开,我们或许觉得荒诞,或许也会疑惑不已,然而更为不可思议的故事还在后头,这个鼻子竟然在我们的柯瓦廖夫的眼前化成一个官阶比他还要高的五品文官,最后被警方截获而重新回到了柯瓦廖夫脸上原来的位置上。
果戈理当然不是单纯在说一个怪异的故事,而且这样看起来荒诞的故事,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也许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奇可以让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中的很多人早就看了不少魔幻电影,或者是魔幻的小说,更奇异的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多的是。可是当果戈理在当时的俄国写出这个短小的故事之后,却没有我们现在的那些魔幻小说那么畅销,可是它却奇迹的生存了下来,也许还是开创了魔幻现实小说的一个先例,是荒诞题材的某种探索。
在果戈理的这个短小的小说中,不但模糊中有着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非常明显的小说特色,也就是巴赫金在诗学问题中谈到的“狂欢化”,当然这种特点也许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自己钟爱敬重的果戈理的小说和戏剧中看到并有意识加以强化的;而且还有着某种对位法,现实与魔幻的对位,也就是鼻子的现实意义与魔幻中代表的某种意义。
果戈理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把情节安排为丢失鼻子,寻找鼻子,重获鼻子,但是他的重点却并不是落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而是侧重在人物本身在这几个阶段中变化的对比,或者说就是揭示在丢失鼻子前后和重获鼻子前后的某种变化,但是通过对比后,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这种变化就是“没有变化”,甚至于寻找鼻子的过程中,人也没有过任何变化,那种寻找中的焦躁,反而更说明了这个八品文官的没有改变。鼻子在现实中的位置,还是它原来具有的意义,即使是在魔幻中出现的鼻子也并没有具备什么新的代表意义,没有一种独立的不同,化身成五品文官以及他的言行就是具体的表现。鼻子在这种对位中,始终呈现的是一种意义,那就是生活并不会因为丢失鼻子而有什么改变。柯瓦廖夫在丢失了鼻子后万分恐慌的寻找并不能代表着生活的改变,他的生活依旧,从他的言行,他所在意的事情当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八品文官还是没有意识到某种生活的意义。他依然对生活的某种现实视而不见,他没有感受到自己身边其他的情况。
在这个戏剧化非常强,而且荒诞感十足的故事当中,还有一种“狂欢化”的因素,很明显的就是柯瓦廖夫的一个动作,在他重获鼻子之后他“闻鼻烟”,这种狂欢化其实只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当中,他自己努力的要向别人表示:我是一个正常的人!我和你们都一样,我也有鼻子!这是非常典型的个人“狂欢化”时的场景,虽然不是出现在什么狂欢广场,一个大众广场的狂欢,因为在巴赫金看来,大众的狂欢是狂欢化的必要条件,所以我在这里说的“狂欢化”严格来说并不符合巴赫金的那个概念,我只取了其中的某种层面的意义,我说的是个人的狂欢,这个狂欢的广场就发生在柯瓦廖夫的内心,在这个八品文官的内心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场。
可是这种狂欢却是带上了果戈理辛辣的嘲讽意义的。当柯瓦廖夫不断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鼻子,重复自己“闻鼻烟”的狂欢式动作的时候,也正是果戈理无奈嘲笑他的时候,当他不断向别人申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的时候,也正是果戈理要深刻表达自己某种反思的时候,当他不断向别人把鼻子当成一种炫耀的时候,宣扬自己有鼻子的时候,也正是果戈理要对他说:你有没有鼻子都一样,你有了鼻子也只是一个木偶,你成不了正常人。
在小说的最后章节,据说这是果戈理在发表了小说很久之后整理进自己文集的时候特意重新加进的部分,也许是针对文章在发表之后受到的许多不公批评而作的某种还击,对所有之前不理解自己作品意义的人的某种嘲笑。
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小说低俗,并没有什么成功的地方,只是一个不洁的笑话,一个噱头,陈腐而没有新意,但是作者在理解了他们的意见之后,明确地告诉他们“什么地方没有荒诞的事情呀?……但是,只要你再认真想一想,你就会觉得在整个这篇故事里,还真有点什么东西值得思考”。
最后作者还告诉我们:“不管人们说什么,世上毕竟还是有这类事情的,——不多,但总还是有的”。作者想说的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这篇作品非常的有把握,这点我们其实从他在编入文集的时候特意做了扩写修改的重视态度就可以看出,这绝对不是作者的某种无意义的游戏,他是非常认真的对待这个作品的。这个作品不是所谓“诗人的错误”之类的问题,绝对不是对某种可能事情的游戏,而是真正完成了的不可能但可信的作品。
除了丢失的鼻子,果戈理还要告诉我们,真正丢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