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时 间 记 忆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最 新 评 论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专 题 分 类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最 新 日 志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最 新 留 言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


 
悲剧的精神
[ 2006-9-28 15:38:00 | By: 寒鸦 ]
 

    有个同学要让我说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其实当时看尼采的这本书的时候,自己都是不甚了解,很是囫囵吞枣的意思,也许根本就没有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什么,看完之后还是保持着别人的那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哲学的发端,后来的什么强力意志、超人哲学和重估一切价值都是建立在此书的酒神精神之上。当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见才去翻看了这本书,而且看完之后也没有收获到什么,只是依稀记得那个酒神精神。于是又查看了一些资料,整合一下成没有自己的意见的记录。

    尼采从他的精神导师叔本华那里继承了非理性的因子,走得比叔本华还要远,成了西方世界非理性思潮激进代表人物。叔本华曾经以自己的非理性哲学要跟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相抗衡,可是并没有成功,而到了尼采的时候,尼采的眼光放得更远,他的眼光穿透了历史,延伸至古希腊,将苏格拉底抓住,直指理性主义的源头人物,开始自己的非理性征途,最后借“上帝死了”道出了他自己的哲学。

    如果按照尼采的说法,理性主义是从苏格拉底的开始发端,并且因此而导致了人一种维理性的乐观主义,那么越到近现代,每个哲学家,思想者,还有科学家,都越来越严重的感受到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也就是愈来愈深刻的重新感受到了人的有限性,而并不像之前想的那么乐观。一直到黑格尔之前,人是朝着越来越强调自己的理性能力一路走来的,甚至在黑格尔的时代就废除了上帝,将善恶的评价标准夺在人自己的手上,可是正是在这个时代,理性主义在黑格尔手上达到最光辉灿烂的时候,却也预示着理性主义回光返照式的壮丽。叔本华当时面对的就是一股非常强大的理性主义力量,他的失败是因为他太过于超前了,没有人能避开这股理性主义强光而理解到叔本华的另一种担忧。

    叔本华和黑格尔都说自己是继承了康德的哲学,可是他们两个人的哲学主张却迥然不同,甚至相对立,而且叔本华曾经声称自己才是真正师承了康德哲学的人。这并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叔本华和黑格尔两个人并不矛盾,因为在康德那里,同样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困惑,而他们两个人都只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一个方面,他们坚持了自己在康德那里看到的。

    在康德的哲学里,康德自己也认识到理性和非理性两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他仍然在自己的学说中保留了超自然的领域,也就是说康德为上帝留出了一片空间。这就意味着康德也承认理性,人类的理智,走到最后,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限的东西超乎自己的理智之外,人类也有着自己的理智和精神未能理解和超越的东西。我们的世界还存在着一个我们不能单凭知识企及的空间。

    正如帕斯卡尔说的,我们人有三种秩序,对应着三种伟大,第一秩序是身体和物体,第二秩序是精神和理智,第三秩序是心灵和仁爱。也许康德留出的那片空间就是第三秩序的。帕斯卡尔认为,不管第一秩序,就是身体和物体再怎么伟大,也比不上一丁点的精神秩序,也就是伟大的理性知识,而同样的,即使再伟大的理智,也不能和心灵上哪怕一点的仁爱相比。在帕斯卡尔看来,这没有可比性。而且帕斯卡尔认为,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帕斯卡尔在这里的“思想”是和所谓的理性不同的,这里所说的思想,是人对人生的思考,是向往更高秩序的一种渴望,一种向善的思想。

    黑格尔在康德那里,看到的是理性的光辉,而叔本华在康德那里看到的却是高扬理性的灰暗面,感受到人性、生命意志或者说非理性的呼唤。尼采从叔本华那里也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危机,开始为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寻找解脱之路,他宣称既然“上帝死了,因此一切都可能发生”,于是他呼唤超人,否掉基督文明,鼓动价值重估。

    其实尼采在这里说的“上帝死了”,并不代表是他的希望,我觉得这是尼采很无奈的表现,他斥责的应该是时代异化了的“上帝”,是人在精神、理智世界里的“上帝”,而不是帕斯卡尔提到的第三秩序里的上帝,尼采最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是气愤地反抗,正像后来存在主义也有一些作家,像萨特和加谬,他们都和尼采采取了一样的方式,对于上帝的不在场,进行了无奈的否定。与其把这理解成是他们对上帝的抛弃,还不如说是在呼唤上帝的重返,与其说是对上帝的背叛,不如说是对上帝在更深程度上的皈依。反抗,在这里看来有点像小孩子在发脾气,我们从中看到的并不是勇敢,而是怯懦,恐惧,害怕他的不归。

    而《悲剧的诞生》就是尼采重建价值体系的第一个脚印,是后来强力意志,超人哲学,价值重估的蓝本。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到了古希腊悲剧形成之前的两种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并用以来比喻人的生命本能。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说法那就是,日神阿波罗是看戏的人,而酒神狄俄尼索斯则是演戏的人。这应该说概括的很是生动。日神是清醒的人,而酒神是喝醉的人,日神是清醒作着梦的人,酒神是尽情演绎梦的人。

    在朱先生看来,日神精神是主要的,也是他欣赏的,但是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才是他更重视的,他认为酒神是才是基础,是日神的基础,更是悲剧的基础。这应该不难理解,总该先有演戏的人,才有人看戏吧?从尼采看,他认为日神是冷静的,是居高的,具有一种批判性的看,而酒神是肆意的,是原始的,是一种生命本能的释放。而当这两种精神由不断平行又不断矛盾发展到出现奇迹般的结合成为悲剧之后,尼采还是认为酒神精神才是悲剧艺术中的主体,只有酒神精神的尽情宣泄才是整个悲剧的支撑者,因为代表酒神精神的音乐具有肆无忌惮的表现力,酒神是热情、原始欲望的象征。为了更好的表达悲剧,帮助理解悲剧,掩饰音乐的直白,人们在音乐之前添加了诗歌,于是悲剧有了理性的加入,接着又加入了造型艺术,慢慢地日神精神也溶入了酒神之中。

    可见,尼采也并没有全盘的否定掉理性,他只是要在这个理性泛滥,过分忽视生命本能的时代更加重视非理性,突出非理性的重要地位,借以引起人们对自己人生真相的注意。但是却有很多人误解了尼采的意思,他们都只是看到了尼采不断在强调的那部分,而没有看到他也同样重视理性的层面,没有注意到他在文中对日神和酒神两者的调和,然后就真的把后来的“上帝死了,因此一切都可能发生”当作新的圣经,跨越了尼采的本意,远远背离了他要以理性与非理性相糅合的悲剧精神回归来拯救现代人心的愿望。

 
  • 标签:悲剧 
  • 发表评论:
    页面读取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