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詞條】先天直觀形式
【外文詞條】forms of intuition a priori
【作 者】錢廣華
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提出的人的認識能力的一種形式﹐即指空間與時間。
康德的認識論是從感性開始的。他認為﹐直觀是感性的功能﹐是對象直接與感性相關聯並直接作用於感官的感性認識活動。直觀的基本特點是直接性與單一性。康德主張從感性中除去感覺﹑知覺等作為材料的東西﹐最後留下感性的純直觀形式。康德認為這種形式是先天存在於心中的﹐所以稱先天直觀形式。它是容受感覺知覺並把它們安排在一定位置與序列之中的純粹空間與時間形式。康德說﹐“如果從物體觀念裡除掉知性對於物體的思維﹐象實體﹑力﹑可分性等﹐也除掉屬於感覺的東西﹐象不可入性﹑硬﹑色等﹐那麼從這個經驗直觀還會剩下一些東西﹐就是廣延和形狀。這些屬於純直觀﹐即使感官沒有任何實際對象﹐或沒有感覺﹐純直觀也作為感性的單純的形式先天地存在於意識裡。”康德認為﹐這種先天純粹直觀是我們人人必然而普遍具有的感性形式﹐是使我們的感性認識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條件。
【中文詞條】先天知性形式
【外文詞條】forms of understanding a priori
【作 者】錢廣華
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提出的人的認識能力的一種形式。指其範疇表所列的諸範疇﹐是思維藉以取得知識的基本前提。康德認為﹐知性不能直觀﹐感性不能思維﹐只有當它們聯合起來時才能產生知識﹐知性的認識功能是把感性所接受的雜多的內容進行綜合統一﹐使之形成有規律的﹑有內在聯繫的統一體﹐從而建立起知識的“對象”或“客體”。知性的這種積極的能動性表現為“判斷”。“判斷”這種思維活動﹐有賴於知性自身提供的純概念。這種純概念不是感性雜多﹐是純粹的形式。這種純概念由於是知性自身的﹐不是來自經驗的﹐因此是先天的。所謂“先天知性形式”即是這種由知性自身提供的純概念﹐它表現出知性的自發的能動性。
康德從知性或思維的判斷作用來說明知性是能動的﹐又以亞里士多德的傳統邏輯為基礎﹐從判斷形式的分類推演出他自己的範疇體系﹐也即先天知性形式的體系﹐包括﹕量的範疇(單一性﹑復多性﹑總體性)﹔質的範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關係”範疇(依附性與實體性﹑原因性與結果性﹑交互性)﹔“樣式”範疇(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性與不存在性﹑必然性與偶然性)。康德認為﹐這些範疇是人們進行思維的先天條件。
【中文詞條】唯名論與實在論
【外文詞條】nominalism and realism
【作 者】傅樂安
中世紀經院哲學圍繞個別與共相的關係之爭形成的兩個對立派別。唯名論否認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共相後於事物﹐只有個別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羅瑟林﹑阿貝拉爾﹐P.﹑培根﹐R.﹑鄧斯?司各特﹐J.﹑奧康的威廉等。實在論斷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先於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爾謨﹑香浦的威廉﹑托馬斯?阿奎那等。
從11世紀末到12世紀中葉﹐共相問題成為中世紀早期經院哲學爭論的中心。後來雖然以哲學與神學﹑理性與信仰的關係為重點﹐但共相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其形而上學本體論方面的爭論一直未曾中斷﹐到14世紀末為止﹐總共持續了300多年。在前一個時期(11~12世紀)以阿貝拉爾為代表的唯名論反對香浦的威廉為代表的實在論﹔後一個時期(13~14世紀)﹐以培根和奧康的威廉為代表的唯名論反對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實在論。在這場長期的爭論中﹐由於觀點不全然一致﹐又有極端的和溫和的唯名論與實在論之分。
以羅瑟林﹑培根﹑司各特﹑奧康的威廉為代表的唯名論者﹐反對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否認共相為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主張唯有個別事物才具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共相後於事物﹐共相只是個別事物的“名稱”或人們語言中的“聲息”。這種論斷稱之為極端的唯名論。以阿貝拉爾為代表的唯名論者﹐除了否認共相的客觀實在性和主張唯有個別事物具有客觀實在性之外﹐又認為共相表現個別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之中。這種論點稱為概念論﹐屬於溫和的唯名論。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爾謨為代表的極端的實在論者﹐斷言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獨立於個別事物的第一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或原始形式。個別事物只是共相這第一實體派生出來的個別情況和偶然現象﹐所以共相先於事物。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溫和的實在論者也斷言共相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又強調共相這一客觀實在﹐既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前﹐又存在於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後。即﹕共相這概念﹐作為神創造個別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於被創造物之前﹐也就是說﹐存在於神的理智之中。共相作為神創造的個別事物的本質或形式﹐則存在於事物之中。共相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抽象歸納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後﹐也就是說存在於人們的理智之中。
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唯名論與實在論關於個別與共相的這場爭論﹐在認識論上是關於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質和意義問題的爭論﹐在本體論上是關於理念﹑精神實體和個別事物的獨立存在問題的爭論。就思想淵源來說﹐可以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場爭論本質上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爭論。
【中文詞條】自我意識
【外文詞條】self-consciousness
【作 者】王玖興
西方近代哲學用以表述精神主體對自身活動的本質認識﹐或以自身活動為其認識對象的精神主體的概念﹐與後一種意義相對的是“自在的意識”﹐指只認識外部世界﹑不認識自己對外界之認識的精神主體。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I.創造﹑使用意識這一詞作為哲學術語﹐並且提出自我意識的觀點。他認為在人們認識活動中起作用的﹐不僅是接受外界刺激進而加工製作成為經驗知識的“對他物的意識”﹐而且還有伴隨著並統攝著“對他物的意識”的一種“對我自身的意識”。假如沒有這自我意識﹐則他物意識所產生的種種經驗知識就不會成為我的經驗知識。在康德哲學裡﹐自我意識是先驗的﹐它與先驗的“統覺”是同義語。
在黑格爾﹐G.W.F.哲學裡﹐自我意識被視為人類精神在主觀精神發展階段上出現於意識之後﹑理性之先的一種意識形態。它不再象意識那樣把認識的客體當成與主體毫不相干的絕對的他物﹐也還沒有發展到象理性那樣確信它所認識的他物就是它自己本身的現實﹔它以自身為認識的對象﹐因此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是同一個東西﹐是二而一﹐不過在認識過程中有主客之分﹐又是一而二﹔它的本質特徵在於維護自身的統一﹑獨立和自由。
在現代哲學流派中﹐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特別重視黑格爾有關自我意識的論述﹐這是因為他們所宣揚的那自行抉擇﹑自行設計﹑指向未來的所謂“自為存在”﹐同黑格爾的脫離了自然界的自我意識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中文詞條】共相
【外文詞條】universal
【作 者】傅樂安
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的術語。意即普遍﹑一般。關於共相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論﹐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分為唯名論與實在論兩個對立的派別。就思想淵源來說﹐共相問題的爭論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就已經開始﹐在中世紀哲學中﹐因它不僅涉及事物的本質和概念的性質問題﹐而且直接關係到基督教聖餐“實體轉化”和“三位一體”等信條﹐所以才顯得尤為突出和尖銳。在近代哲學中也有不同形式和性質的討論。
在古希臘哲學中﹐愛利亞學派最早提出具體的個別事物是不真實的﹐只有最普遍的“存在”才是唯一真實的。蘇格拉底曾為具體的事物尋找普遍的定義。柏拉圖提出普遍的理念﹐斷言只有理念是真實的﹐認為理念是先於並且脫離感性事物而存在的。與此相反﹐犬儒學派的安提斯泰尼認為﹐存在的只是個別的單個個體﹐普遍不是事物的本質表現﹐普遍概念只是人們關於事物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在《範疇篇》中認為個別事物是第一實體﹐而具有普遍性的“種”和“屬”則是第二實體。但在《形而上學》中﹐他意識到普遍的概念是有層次的。他否認最普遍的範疇如“存在”和“一”是事物的實體﹐但認為最接近個別事物的“屬”概念是實體﹐它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事物的本質﹐它先於個別事物﹔但是﹐它並不存在於個別事物之外﹐而是存在於個別事物之中。
3世紀時﹐腓尼基的學者波菲利在《亞里士多德〈範疇篇〉導論》中﹐對共相提出3個問題﹕“種”和“屬”是獨立存在的抑或只存在於理智中﹖如果它們真實存在﹐則是有形體的﹐還是無形體的﹖它們是與感性事物分離的﹐還是存在於感性事物中與感性事物相一致的﹖波愛修﹐A.M.T.S.在《波菲利〈導論〉註釋》中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是:“種”和“屬”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當它們被感知時﹐它們是在個別事物之中﹔當它們被理解時﹐則成為抽象的共相。所以﹐“種”和“屬”存在於理智中﹐也存在於個別事物中。波愛修的論述反映了亞里士多德的論點﹐而這種論述為中世紀經院哲學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爭論作了理論準備。
羅瑟林﹑奧康的威廉等極端唯名論者認為﹐共相不是獨立存在的﹐共相後於事物﹐共相只是事物的“名稱”或人們語言的“聲息”﹐真實存在的只是個別事物。另一種溫和的唯名論者如阿貝拉爾﹐P.認為﹐共相是存在的﹐但只存在於表現個別事物共性的人的概念中。
實在論者如安瑟爾謨和托馬斯?阿奎那等斷言﹐共相是真實存在的。安瑟爾謨是極端的實在論者﹐斷言共相先於事物﹐在事物之外獨立存在。托馬斯為溫和的實在論者﹐斷言共相既存在於事物中﹐又存在於理智中。它作為神創造事物的原型﹐存在於神的理智中﹐它作為神所創造的事物的本質或形式﹐存在於事物中。它作為人對事物的抽象的概念﹐則後於事物而存在於人的理智中。這種論述﹐形式上把共相作為獨立存在的實體﹐實質上藉助共相﹐最終肯定神為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
近代一些哲學流派雖然沒有把共相同神直接聯繫起來討論﹐但也很重視共相問題。唯理論者認為普遍概念是天賦的。他們所謂的普遍概念是脫離個別的抽象共相。經驗論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否認共相的客觀實在性。洛克﹐J.認為共相是人心中的概念﹐巴克萊﹐G.認為人心根本不可能構成普遍性概念﹐休謨﹐D.則認為普遍性概念產生於人的習慣。黑格爾﹐G.W.F.總結了前人的思想﹐把普遍與個別辯證地結合起來。他把這兩者的統一體叫做“具體共相”。
【中文詞條】唯理論
【外文詞條】rationalism
【作 者】陳修齋
與經驗論相對立﹐片面強調理性作用的一種認識論學說。又譯為理性主義。唯理論這個譯名一般用於狹義﹐它與經驗論或經驗主義相對立﹐主要表現在認識的起源和可靠性問題上。一般說來﹐唯理論者不承認經驗論者所主張的一切知識都起源於感覺經驗的原則﹔他們認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識不是﹑也不可能來自經驗﹐而是從先天的﹑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出發﹐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的。他們往往把這種“自明之理”﹐如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公理﹐以及傳統的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說成是人心中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唯理論者認為﹐只有依靠理性直接把握到事物本質的那種“理性直觀知識”﹐或依靠理性進行邏輯推理得來的知識即理性認識﹐才是可靠的﹐依靠感覺經驗得來的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錯誤認識的來源。
早期表現 公元前 6世紀古希臘的巴門尼德以理性為真理標準﹐宣稱感官是欺騙我們的﹔公元前5世紀的柏拉圖也將知識分為四個等級﹐按其可靠程度順次為﹕理性﹑理智﹑信念﹑想像﹔宣稱認識就是靈魂對其生前在理念世界已具有的知識的“回憶”(見回憶說)。
近代唯理論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及資產階級在封建社會內部形成後﹐近代自然科學隨之發展起來。思想家們在為初期自然科學制定系統的認識理論和方法論時﹐有些重視觀察實驗﹐發揮了經驗論的理論和經驗的歸納法﹔有些則重視數學演算和邏輯推理﹐發揮了唯理論和理性的演繹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們雖然都起過積極的作用﹐但由於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形成了各執一面的兩種對立的學說和兩個流派。近代唯理論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認識論理論﹐成為一種廣泛的思潮﹐與經驗論展開長期的反覆的鬥爭。
西方近代唯理論哲學的開創者為法國的笛卡爾﹐R.﹐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斯賓諾莎﹐B.和德國的萊布尼茨﹐G.W.。此外還有笛卡爾學派的馬勒伯朗士﹐N.de以及萊布尼茨哲學的繼承者沃爾夫﹐C.。
近代唯理論在與經驗論的鬥爭中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笛卡爾首先要求以觀念的“清楚”﹑“明白”作為真理性認識的標準﹐並且以數學﹐特別是歐幾里得幾何學作為一切可靠知識的標本﹐認為只有像幾何學那樣從極少幾條完全清楚明白的“自明”公理出發﹐依靠人的“自然靈明”﹐即天賦的理性認識能力﹐來進行每一步驟都清楚明白﹑準確無誤的推理﹐這樣得來的知識才是可靠的﹔主張按照幾何學的方法建立關於整個世界的根本理論﹐即他所說“形而上學”的體系。笛卡爾所倡導和實際哂玫摹胺椒ㄕ摰膽岩伞暴o主張通過“普遍懷疑”來掃除一切不夠清楚﹑不可靠的東西﹐求得一個完全清楚明白而無可懷疑的“第一原理”﹐用以作為建立整個形而上學大廈的奠基石。他從唯理論的根本觀點出發﹐提出“理性的演繹法”即“幾何學方法”﹐以作為哲學乃至全部科學最根本的方法。笛卡爾認為﹐既然要求推出可靠知識﹐最初的公理或第一原理必須是“自明”的﹐而從感覺經驗得來的觀念又往往是混亂模糊的﹐甚至常常欺騙人們﹐因此可靠的知識不能來自感覺經驗﹐只能來自人心固有的或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
笛卡爾的唯理論觀點一方面受到當時英國的霍布斯﹐T.和法國的伽森狄﹐P.等唯物主義經驗論者的駁斥和詰難﹐其“天賦觀念”學說及其唯理論的觀點更受到稍後的英國經驗論主要代表洛克﹐J.的系統批駮﹔另一方面又受到許多人的擁護和追隨﹐形成了笛卡爾學派。馬勒布朗士等人進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賓諾莎則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實體﹐廣延與思想是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這種觀點繼承和發揚了笛卡爾的唯理論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認為理性認識的對象即“實體”及其“屬性”﹑“樣式”﹐即是整個自然界。萊布尼茨則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用“單子論”和“前定和諧”反駮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維護和發展了笛卡爾以及斯賓諾莎的唯理論觀點。他認為人心作為“單子”﹐各自徹底孤立﹐不受外來的影響。甚至認為﹐一切觀念都是天賦的﹐把“天賦觀念”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推向極端。他還認為觀念與真理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能天賦在人們心中。他肯定依據“矛盾律”進行推理而得的知識是“必然真理”﹐依據“充足理由律”而得的關於經驗的知識是“事實的真理”﹐在唯理論的基本立場上容納了經驗論的某些因素。沃爾夫將萊布尼茨的唯理論加以系統化﹐一度成為德國佔統治地位的哲學。
唯理論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作用﹐認為認識不能停留在感性階段﹐必須上昇為掌握事物本質﹑規律的理性認識﹐具有真理性﹐但否認認識源於經驗的傾向則導向唯心主義。
廣義理性主義 廣義的理性主義不限於認識論﹐在思想文化一切領域中﹐凡相信理性的理論觀點或思想傾向﹐都可稱之為理性主義。與此相對立的是種種形式的“非理性主義”或“反理性主義”﹐包括神秘主義﹑信仰主義﹑唯情主義﹑直覺主義以及宗教迷信﹑盲目崇拜權威或墨守舊傳統的思想等等。資產階級早期的啟蒙思想﹐特別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不論其具體的哲學觀點如何﹐在上述意義都可看作是理性主義。在宗教神學的範圍內﹐只承認教義或教條中合乎理性邏輯的觀點﹐也被看作是理性主義。在社會歷史觀﹑政治學說﹑倫理學﹑文學﹑藝術﹑美學等方面﹐凡偏重理性或崇尚理性的觀點﹐都可以稱為理性主義。唯理論也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中的一種學說﹐這種學說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總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原則上說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理解的。
【中文詞條】形而上學
【外文詞條】metaphysics
【作 者】趙鳳岐
哲學術語﹐通常有兩種含義﹕指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通常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它。
詞源 “形而上學”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 年後﹐安德羅尼柯進行編纂這些著作的工作﹐他把論述超感覺的即經驗以外對象的著作﹐安排在關於有形物體的學說即物理學的著作之後﹐並以此定名。這本書傳到中國後﹐曾譯作《玄學》﹐意在表明書的內容和中國魏晉時期的玄學有相似之處﹐都以超感性非經驗的東西為研究對象。又由於中國《周易?繫辭》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說法﹐意思是﹐在有形體的東西之上的﹐憑感官不能感知的東西叫做道﹔有形體的﹑憑感官可感知的東西叫做器。據此﹐嚴復把“物理學之後”譯為“形而上學”。
概念的演變 形而上學作為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這個含義﹐開始於古希臘﹐但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哲學家那裡﹐具體含義又有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包括被後人稱為形而上學的學科以及物理學等各門科學在內。物理學是研究各種可感知的實體的科學﹐是“第二哲學”﹔而形而上學則是“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藉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的科學﹐由於這門科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最基本的東西﹐是其他一切事物所憑藉的東西﹐所以屬於“第一哲學”。亞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學”中既研究超感性的東西如質料﹑形式﹑潛能﹑邉拥醛o也研究超自然的東西如神﹑第一推動者等等。在歐洲中世紀﹐神學佔統治地位﹐神學認為在感性的東西背後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這時形而上學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靈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學問。
在16~18世紀歐洲的哲學中﹐“形而上學”一詞仍然指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但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經院哲學受到批判﹐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更趨激烈﹐所以不同的哲學家對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內容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形而上學”一詞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唯物主義哲學家﹐例如培根﹐F.認為﹐形而上學的主要對象是研究物體的永恆不變的形式﹐即規律。有些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形而上學的主要對象是抽象的理性或抽象的觀念。在18世紀法國哲學中﹐“形而上學”仍指研究非物質的超自然的思辨哲學。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G.W.F.除了用“形而上學”一詞指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外﹐還根據西方近代哲學具有與辯證法對立的思維方法的特點﹐又用“形而上學”一詞轉指非辯證的思維方法。在哲學史上第一次賦予“形而上學”一詞以新的含義。
形而上學思維方法 形而上學思維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絕對靜止﹑凝固不變的﹐它只看到一個一個的事物﹐忘記了它們互相間的聯繫﹔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記了它的產生和消滅﹔看到了事物的靜止﹐忘記了它們的邉印K灰姌淠京o不見森林。這種方法雖然古已有之﹐但作為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則是近代的產物。15世紀後半期到18世紀末﹐歐洲一些國家的生產尚處於工場手工業時期﹐生產上使用的動力主要是水力﹑風力﹑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自然科學中比較完善的只有力學﹐自然科學總的還處於蒐集材料階段。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家為著深入地認識自然界各種邉有螒B的規律性﹐對各種現象分門別類地蒐集材料﹐撇開它們之間的聯繫和變化﹐暫時把它們作為一種孤立的﹑靜止的﹑不變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這種孤立地﹑靜止地考察問題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J.等人帶入哲學領域﹐形成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造成了幾個世紀特有的局限性﹐使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哲學也帶有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性質。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個時期的生產和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基本適應﹐也是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它在人類認識史上起過進步作用﹐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的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在對世界各部分的認識上﹐形而上學比古希臘的樸素辯證法要正確些。沒有對自然現象分門分類的精確研究﹐要建立起揭示事物相互聯繫及其發展規律的現代科學是不可能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自然界分解為各個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種過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門類﹐對有機體的內部按其多種多樣的解剖形態進行研究﹐這是最近四百年來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卷﹐第60頁)。但是﹐當著科學的發展已經越過蒐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實的階段﹐進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發展過程的廣大領域時﹐當19世紀研究有機體活動發展過程和地殼形成過程的生理學﹑胚胎學﹑地質學等新興的專門科學產生之後﹐形而上學成了自然科學發展的嚴重障礙。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和方法看待社會歷史現象﹐就必然否認社會矛盾﹐否認發展和否定社會革命的作用﹐把資本主義世界視為永世長存的東西﹐所以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反動階級總是把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作為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工具。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辯證法﹐對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徹底批判。
通种论 古希腊柏拉图后期在《智者篇》中提出的一种理论。对自己前期的理念论有所修正。他在《斐多篇》和《国家篇》的理念论中,认为理念是绝对的,如‘大的理念”就是绝对的大.不能和“小的理念”相通(联系)。对立的理念彼此分离而不能相合。在《智者篇》中则认为:对立的最普遍的“种”[即理念或范畴)——以“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为例一是彼此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它们是彼此相通的。指出智者研究的不是真正的“存在”,而是“非存在”(即现象和假象)。柏拉图以前自然哲学家认为“存在”是“动”的,而巴门尼德则认为“存在”是“静”的。而他认为“动”和“静”虽彼此对立,“动’’不是“静”,“静”不是“动”;“存在”既不是“动”,也不是‘静”.但它既可以与“动”、也可以与“静”相结合。“同”和‘异’’也是彼此对立的,但任何一个“种”都“同”于它自己,而和其他的“种’,相“异”;“动”和“静”那是“同”于它自己,又彼此相“异”;所以,”动”和“静”各自可以与“同”和“异”相通,在这点上.“动”和“静”有共同点,它们也是可以彼此联系的。在“存在”、“动”、“静”、“同”、“异”这五个“种”之间,彼此既有区别,又可以互相联系。所谓“非存在”,并不足巴门尼德所说的绝对的不存在(即“无”),而仅是“不定存在”,即和“存在”相“异”的,如“动”不是”静”,它是“非静”.相对于“静”而言,它就是一种“非存在”.“静”相对于“动”而言,也同样是一种“非存在”。“非存在”是“异”于“存在”的“存在”,也是—种“存在”。“非存在”和“存在’,也是相通的,“非存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是一种相对的“非存在”的理论。柏拉图的“通种论”与他原来的理念论相比,更接近辨证法的理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深远的影响。
悬置 亦泽“中止判断”、“存而不论”、现象学用语。指认识时为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原始的意识现象上而暂时撇开外在存在的事物,原为古希腊怀疑论学派的概念*指对不能有所认识的知识问题的争论采取不介入、不作判断的态度。在现象学中,悬置是从自然的态度向现象学的态度转变的途径。自然的态度是指在对认识本身作出批判的考察之前就先已经对外在存在的事物作出判断的认识的倾向。悬置要求中止这种存在的判断。它不同于怀疑论学派的那种消极不介入的态度,更不是否定外在事物的存在,而是对存在问题暂时的存而不论,目的在于突出意识本身,以便对意识现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悬置亦即“现象学的还原”。这一方法用数学术语表示,即“加括弧”,故又称“括弧法”。由于悬置并非根本的否定.而只是将问题暂时不予讨论,故采取悬置的态度又被称为”审慎态度”。
产婆术 亦译“接生术”、“助产术”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古希腊苏格拉底关于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都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毋亲费娜瑞式足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都能给人接生一样。苏格拉底自称、理智助产所以是伟大而高贵的工作,因为它探讨的不是生理上的生育,而是帮助他人从事心灵的生育,辨别真伪:别人和他交往就有惊人的进步,启发人们凭借自己,从心灵深处产生许多令人钦佩的真理。
理念世界 古希腊铂拉图用语。认为在可感个体事物之前有同名理念,相应在可感世界之前有同名理念世界。它有不同的等级:第一类是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领域的理念,如善、正义、公正、勇敢、虔诚、美等。第二类是“最普通或最重要的种”,即范畴。如一和多、部分和整体、圆和直等十三对理念、范畴成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等三对理念、范畴。第三类是数学上的理念,如圆、直、曲、三角形、二、三、点、线、体等的理念。第四类是自然物的理念,如物理元素水、气、土、水,动物、人、马等的理念,但否认卑贱的自然物如头发、污泥、秽物等最无价值的东西有相应同名理念。第五类是人造物、人工制品的理念,如床、桌等的理念;但在后期著作巴门尼德篇中,对人造物是否有理念表示怀疑。认为不仅可感世界从质子理念世界,而且各类理念间也有主从关系。第—类理念最高,其中善的理念是整个理念世界的顶峰、最高的本体。
理念—数论 古希腊柏拉图晚年提出的—种理论。他于晚年进一步接受早期毕达哥伦斯学派的影响,在斐利布篇中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和多、有限和无限普遍结合的学说,是辩证治的根本原理,接着《法律篇》中,又以数学代替辩证法和理念。在学园的口头讲演小,他把理念和数等同起来,同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认为,一是本体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的属性,数是其他一切实亦事物的原因;仅同时又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本身就是数,而柏拉图则认为数离开可感事物而独立存在。理念—数论的基本内容是:理念就是数;事物是由于分有数而存在;数是由“一”、‘不定的二”(即大、小)组成的;数在不变的理念世界和多样性变易的可感世界之间。占有一种居间的地位,它不是由诸单位组成的.所以它是质的而不是量的。
奥卡姆剃刀 亦称“思维经济原则”。中世纪奥卡姆的威廉就本体论提出的一个方法论原则。用采反对唯实论的烦琐哲学,如托马斯·阿奎那的“隐蔽的质”,“隐蔽的质”这个概念认为一个事物之有一种作用就是由它有这种隐蔽朗的质,比如鸦片之有麻醉作用是由于它有麻醉的隐蔽的质,这是种虚构的解释,并没有说明问题。对于这类解释,奥卡姆的威廉根据唯名论观点认为.上帝是必然的,而事物是偶然的,认识偶然事物只能依据经验,不能从臆想的必然性来认识,正如亚里土多德批评柏拉图时所说的,引进理念不但没有把事物解释清楚,反而增加了比原有事物多一倍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仍然有待于说明.所以理念是不必要的。认为如果能用较少的东西说明问题.那么用较多的东西说明问题就成为无益的事。“若无必要就不应该增加实体的数目”,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应该把隐蔽的质这类累赘的东西,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统统剃掉。这种原则在中世纪之后的整个西方哲学史小都有重大影响。马赫提出科学的目的就是以最简单、最经济的概念体系陈述事实的本质。罗素和奎因也都推崇这一原则。
极端唯名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非正统派中极端派的理论。流行于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早期为洛色林。他认为存在的是个别的人,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件,类、—般不过是名称、记号.甚至是一阵风,是声音,是空气的振动。晚期代表为奥康姆的威廉。他认为客观事物只是个别,不是一般,因为一般与个别是对方面,而对立面是不能属于同一个被创造的事物的,所以一般决不是实体.在心外宇宙中并没有一般,只有许多个体存在着。一般是人们创造出来用以表示许多个体之间相似性的符号、标记成文字.就橡烟意味着火.呻吟意味着痛苦—样.它们只是一种逻辑存在或精神的虚构。由于他们完全割裂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否定了一般的客观内容.所以被称为极端唯名论。
极端唯实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正统派中极端派的理论。一种为上帝存在和基督教教义作论证的神学唯心主义。主要代表安瑟伦。他继承柏拉图的理念沦,认为一般、共相就是理念.理念是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型,只有它,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越是一般的东西就越实在.所以上帝具有最高的实在性。相反.个别事物作为一般,共相的派生物是没有客观实在性的。出于这种观点把一般和个别看成分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东两,完全割裂了两者之可的关系,故被称为极端唯实论。
概念论 中世纪经院哲学非正统派唯名论的一种具体形式。属于温和唯名论。流行于12世纪,代表人物为阿伯拉尔。他既批判把一般、共相看做独立存在的实体的唯实论观点,也不同意洛色林把一般、共相看做空洞的名称符号的观点。认为一般、共相作为名词概念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数名词,如苏格拉底,这是“用命名来指出真实存在的事物”.一类是共名词,它们是用来规定许多个别事物的相似性的。所以一般、共相作为名词概念都是有意义、有内容的,绝非只是空洞的意见,故被称为概念论。由于他在探讨概念形成时,承认了个别和一般之间有某种联系,放又被称为温和唯名论,但他的观点很不彻底,认为一般、共相的最终基础在上帝的理念中,理念是上帝创造万物时的范型,万物只是理念的摩本。概念论对批判唯实沦,促进中世纪后期英国唯名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唯实论 亦译“实在论”或“实在主义”。西方一种哲学思潮。在古代,中世纪与近现代哲学中均有所表现,但其形式不同。在古代,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形成型念产生现象世界的极端唯实论思想;以亚里土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为基础形成形式与质料相结合的温和唯实论思想,亚里土多德以后.持唯实论观点的古代哲学家有普罗提诺、波非利、奥古斯丁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作为一个派别和思潮。与“唯名论”相对 它否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一般、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并派个出个别事物的实体.只有它们才是在意识之外的客现实在。分为极端唯实论和温和唯实论,它对基督教教义,特别是上帝存在做出了各种论证.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忠实婢女。在近代哲学中合洛克的代表的唯实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中有许多种类的感觉材料是世界的代表、如第一性的质.而第二性的质则不是代表.人们先全可能有认识的错误。代表的唯实论引导到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虽然提出具体观念论.反对抽象的观念.并以辩证法说明世界的过程.但也以唯实论的框架作为其体系的依据。20世纪的英美实在沦是对流行的唯心主义的问答。美国新实在论者相罗素等重新恢复了观念的实在论.认为感觉到的就是真实的.出而错误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真实的,美国的批判实在论反对新实在沦,认为认识有事物、感觉材料和知觉话动这种三重性。这种批判实在沦与表象的实在一样,主张认识是通过感觉材料的表象而认识事物。
唯名论 亦详“唯名主义”。西方一种哲学理论和思潮 在古代、中世纪相近现代哲学中均有所表现,
但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古代的唯名论思想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出于亚历十多德认为”种”与“属”虽可作为无形的与普遍的东西来理解,但它们却潜存于可感知的事物之中,因而坚持事物的重要性.认为“共相”只是事物的形式。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唯名论思想首先出贝伦加尔就圣餐中的面包与酒是否基督的肉与血的问题表达出来。这种思想认为个别、殊相先于一般、共相.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共相仅仅是人们用来表达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符号。主要代表早期有:洛色林、阿伯拉尔。晚期有:培根、邓斯·司各脱、奥卡姆的威廉。有极端唯名论和温和唯名论之分。极端唯名沦把一般与个别完全割裂.认为一般只是纯粹的名称符号.甚至只是一种声育成空气的振动.完全否认一般的客观内容。温和唯名沦则承认一般与个别可的某种联系,认为一般绝非空洞的意见.而是人门用来表示许多事物间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所以又称概念沦。唯名论肯定个别事物的客现存在.特别是后期唯名论还强调研究自然,重视感觉经验和科学实验中认识中的作用,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倾向。奥卡姆的威廉认为名称和符号完成命名的功能,意识以外的实在是由个别的实休和性质所构成,实体没有本质,它们的相似性是上帝的意志所赋予、可以用符号来指出事物的群体的相似性。霍不斯认为一般性是由语言的声音所决定。洛克肯定抽象观念的实在性,认为只有个别事物存在于自然界中,联想形成抽象观念,贝可莱否认有抽象观念,认为名称与特殊观念有关系。特殊观念是一群事物的代表,带有唯名论的趋向。休谟认为特殊观念之所以成力普遍的。是出于普通的词加之于他们.因而普遍的观念只是词、名称。孔狄亚克认为联想是人们思想中的一个框架。人们给它们的名称,就成为观念.因而把名称与普遍观念等同起来。李德用符号代替观念.并区别自然符号与约定符号。这种约定符号带有唯名沦的性质。康德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均来自人的心灵.把它们加之于经验材而形成知识,而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也带有唯名论的把个别与一般分割开来的特点。
温和唯名论 中世纪基督教经院哲学非正统派温和派的理论。存在于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上半叶。主要代太子期为阿Yh拉尔,晚期为培根、邓斯·司各脱、他们认为个别、殊相先于一般、共相.自然界存在的只是许许多多个别的人、而不存在一般的人*因此只有个别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并没有客观实在性,它们只是人类思维抽象活动的产物,因而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理智之中。一个个体比所有的一般结合在一起更实在,这种哲学承认个别与一般两者间存在某种联系,认为一般J并非纯粹主观的名词,而是有其客观内容的,它们表示着个别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点.所以被称为温和唯名论,有时包称为概念论。
温和唯实论 亦译“温和实在论”、中世纪基督数经院哲学正统派温和派的理论。一种为上帝存在和基督教教义作论证的神学唯心主中世纪流行于西欧各国。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一般、共相先于个别、殊相先于一般、共相有三种存在方式:(1)一般作为个别事物的”形式”或本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因此在自然界中个别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统一.而是指一般作为“实体形式”或“隐蔽的质”,即某种特殊实体存在于或潜入个别事物之中并决定着个别事物的各种属性。(2)一般作为与个别事物相应的抽象概念存在于人的理智或心灵中,而且越是普遍的概念就越适合于上帝.也就越真实,而上帝作为最普遍的概念具有最大的实在性。(3)一般作为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的理念或原则,内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一般无论是作为“实体形式”.还是作为概念或理念,都是来源于上帝,都是先了个别事物并派生出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有最根本的实在性。这种观点承认一般与个别有某种联系.不否定个别事物的存在.因此被称为温和实在论。这种理论在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至今一直为罗马教会所采用,并对现代西方新托马斯主义有直接影响。
匮乏 西方哲学史用语。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最早提出。他为了解释运动变化,提出三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匮乏.即变化就在于事物获得它以前不具(匮乏)的形式,或者它应该具有但还不曾获得的性质.即应有性质的缺乏。如瞎子缺少视力。奥古斯丁运用这个术语阐明恶的本质。认为人世间的恶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来源于被造物的意志。恶不能被称为事物,因为事物蕴涵着肯定的实在,意味着它是上帝创造的。凡是有正常秩序的事物都出于上帝,人的意志本身应是善的,但它缺乏(匮乏)正常的秩序,于是就产生恶。为了解释上帝是全善的而人世间都存在罪悲这个矛盾,经院哲学家经常采用奥古斯丁这个说法。托马斯·阿奎那也沿用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匮乏与原罪的恶同义。
因信称义 基督教用语。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信仰是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的必要条件。狭义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称义”,意即“成为正义的’。按基督教教义、人自犯有原罪以来,已经失去理性的能力.因而不能自行有正义的行为.成为正义的人。成为正义的人只能出止帝的拯救而获得。因而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不义)而进入恩典(义);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人。中世纪神学强调圣功是获救的重要步骤.但后来流于形式,不重人的行为与信仰。马丁·路德从保罗致罗马人书中的因信称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可以免去中世纪的繁文缛节。以此.因信称义成为路德派的重要教义。
极大 亦译“最大”。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用语。与“极小”相对。他认为一个事物,如果没有比它更大的事物存在,就叫做最大或极大。极大是实有、单一。作为实有或单一的极大不能有外在的限制,也不能有什么处于它的对立面上,因此.单一就是一切。还认为上帝是无限的极大,宇宙是相对的极大,而宇宙中的万物是极小,极大与极小是对立的一致,极大就是极小.单一就是一切,上帝就是万物。他把上帝与万物看成统一体,论证其泛神论思想。但把上帝看成无限的极大。宇宙看成有限的极大,还不是彻底的泛神论观点。这种观点后为布鲁诺所继承,成为布鲁诺的宇宙无限性和宇宙由单子构成的唯物主义观点.对以后唯物主义的宇宙论观点有很大影响。
极小 亦称“最小”。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用语。与”极大”相对。他认为上帝宇宙都是极大.而世界上的万物是极小。极大与极小是对立面的——致.而上帝或宇宙与世界上的万物是一致的.上帝或宇宙在万物之中。这一观点对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布鲁诺依据这种观点提出“单子”是最小存作单位的思想。
对立面的一致 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和意大利布鲁诺用语。指对立面同一的矛盾原理,古希腊哲学中已经出现了对立面统一思想的最初萌芽。阿那克西坠德提出从无限者中分离出对立物;阿那克西米尼提出凝聚与稀散;毕达哥拉斯提出10对对立的本原;赫拉克利持提出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切都由对立面产的矛盾普遍性思想。柏拉图阐明思想领领域中对立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说明了大与小、问与异、存在与不存在、运动与静的结合与转化,其通种论中探讨普遍概念(种)的相通与结合。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有和非有、一和多、种和属、整体与部分、个别与一般、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等范畴的联系、依存和转化。尼古拉(库萨的)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对立面同一的矛盾原理。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性、理智、思辨理性和直觉四个阶段,感性与理智是片面性的观点,思辨理性发现对立面可以调和,而在直觉中则对方而合而为一,达到了一致。他以这种理论论证极大与极小合面为一的泛神沦思想,并从数学上对这种理论作出论证:直线与曲线是一致的,三角形与直线是一致的。三角形与圆也是一致的。他还以对立面一致思想论证肯定与否定是一致的,并推论出神秘主义神学中的否定神学是正确的。否定神学强调对神的属性的肯定不如对神的属性的否定.因而对经院哲学的神的属性论证表不怀疑。布鲁诺认为一个对立面是另一个对立面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体。认为点与画、中心与圆周、有限与无限、极大与极小都是一致的。以库萨的尼古拉与布鲁诺为代表的对立面一致的思想经康德发展为二律背反.又经费希特、谢林的继续发展,到黑格尔提出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对立面向一的理论,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造而成为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