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应大力提倡通信文化
作者:黄明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30  文章录入:lottobear  责任编辑:lottobear

这里所说的“通信文化”,指的是以实物传递,也就是以邮递为特征的传统通信手段而形成的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通信。我国古代有用于传递信息的烽火台,也有柳毅传书的故事,以及杨贵妃差人千里送荔枝的事,这些都是通信文化的具体体现。正是由于有了通信文化,也就有了邮票和集邮,有了世界第一收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通信文化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君不见,只要轻轻按动鼠标,一封“伊妹儿”就能将几乎是无限量的文字传送到世界各地。以前已经有了电子邮票,现在又出来一个网络邮票,传统的粘贴邮票也面临着“下岗”的危机。对此,笔者认为大力提倡通信文化仍为时不晚,也是适应新技术挑战的有力措施。

  与因特网、电话、传真等新通讯手段相比,传统的通信是慢了一些,但却有前面那些手段所不具备的人情味。比如当一个少女收到一封热情洋溢的、手写的求爱信时,她的感觉与收到一封冷冰冰的电子邮件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信上的手迹能反映出求爱者的性格特征和对爱情的执著,而冷冰冰的电子邮件只是单调的数码的表现。近年来,虽然因特网已进入许多人的生活中,他们喜欢在圣诞节时给自己的朋友发一封“伊妹儿”,以示祝贺,可是传统的圣诞卡邮寄业务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据统计,中国人的人年均通信量只有5封,而每个美国人却高达50封。在笔者的印象中,中国人通信量最大的时候是在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子女在乡下,而那时的电信又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于是父母和子女间的通信就成为联系亲情的首选手段。后来随着电话的普及,尤其是近年来因特网的异军突起,又使通信总量有所分流。我国通信量的大幅减少与纪特邮票的商品化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通信量的减少,强化了纪特邮票的收藏功能,而也正是由于纪特邮票不能在通信领域大量得到消化,又出现纪特邮票在邮市上低于面值销售的现象。邮票的第一功能是作为预付邮资凭证,邮票只有紧紧地依靠邮政,大量地在日常邮政通信中使用,才能真正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要解决我国集邮界出现的诸多问题,办法之一就是大力提倡通信文化,努力使人们重新拿起笔,书写自己的胸臆,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致以真诚的问候。怎样促使更多的人来写信,是个大可研究的课题。日本有个“通信周”,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发行一枚富有日本民族风格的邮票,这些邮票画面不是浮世绘,就是别的日本古典绘画,深受集邮者的欢迎。同时举办多种鼓励通信的活动,如书信比赛,邮票图稿设计比赛等等。当然,确立我国的“集邮节”或“通信周”也是一个好主意,可以在这一天或一周内开展各种与通信和集邮有关的活动,来扩大通信和集邮的影响。

  在1999年我国邮政业务的发展中,邮递、邮储和集邮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75%、307%、229%。其中的邮递和集邮业务收入虽然分开计算,但是两者的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邮递的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了,邮票的消耗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就会引导更多的人加入集邮者的队伍,从而提高集邮业务的收入。而集邮者本身就是最忠实的邮政用户,集邮队伍扩大了,邮政业务量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在各方的努力下,历史悠久的通信一定会焕发青春,在未来得到长足的发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