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文化前沿 >> 文化理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德里达的草率——对《声音与现象》的一个纠误尝试          【字体:
德里达的草率——对《声音与现象》的一个纠误尝试
作者:倪梁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雅克·德里达著,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

  雅克·德里达的思想如今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他的一批著作也陆续被译介进来。或许是该考虑撰写德里达在中国的被接受史的时候了。依稀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关于德里达的中文论述还是在1987年出版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二辑上。那是张隆溪写的“‘道’与‘逻各斯’——关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论所作批判的评注”。

  已经译介并且正在译介的文字中,德里达的早期著作所占比例较大。是因为他与现象学的关系比较令人感兴趣,还是因为他的童子功更能说明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不得而知。无论如何,《声音与现象》是其中的一部。

  这里并无与德里达论战的意图,恐怕以后也不会有。要知道这种论战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并非不可能。困难在于,你很难弄懂他究竟想说什么,他似乎也很少愿意花费力气来让别人去理解他。于是论战便无从开始。而一旦你理解他说了什么,便往往知道他说错了。

  这又使论战失去了意义。这样的说法显得有些刻薄,弄不好读者会以为我与德里达有什么私人恩怨。但至少在读他的《声音与现象》时,我的感受时常就是如此。

  这部书可以说是开卷有误。全书的起首句还无可指责:“《逻辑研究》(1900-1901年)开辟了一条道路,众所周知,整个现象学就是沿着这条道路深入发展。”但接下来的第二句便有问题:“直到这部著作的第四版(1928年),这条道路仍然没有指明任何根本的变化,也没有提出任何关键性的自身质疑。”(页1)因为如所周知,胡塞尔早在1907年期间便完成了从描述心理学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变,故而《逻辑研究》第一版(1900/1901)与第二版(1913/1921)之间的差别甚至被认为要大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变化。如果这个转变还不算是“根本的变化”,那么在胡塞尔一生的发展中就没有什么“根本变化”可言了,遑论1928年以后。

  接下来的一处误差也属常识性错误,抑或是德里达本人的刻意编造。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所作的时间分析,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与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概念进行了决裂。(页77)然而,你翻遍《存在与时间》也不会找到海德格尔的这类陈述。它不可能出现在《存在与时间》中,因为《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一年后才发表。

  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再指出他的一个同类错误就立马收场:德里达批评胡塞尔说,“在《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学》中,他仍然把一般语言‘判为无效’。而欧根·芬克则已令人信服地证明,胡塞尔从来没有提出过关于先验逻各斯的问题或关于传习语言的问题,现象学正是在这种传习语言中制作并展示其各个还原的结果。”(页7)这里和前面一样,德里达都没有提供具体的参考出处。我读过不少芬克的文字,从未见到他表达过这类荒谬论点。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但若真有,那只可能是芬克一时的神志不清。因为胡塞尔一生的劳作,从《逻辑研究》到《经验与判断》,都包含着对先验逻各斯问题和传习语言的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现象学的基本常识,芬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次,我们恐怕还得把坏账记在德里达身上。

  写到这里还得说一句:读《声音与现象》,有时会觉得这是一篇硕士生的论文,主张多于论证。在一篇学术文字中,尽管无主张的论证不好,但无论证的主张往往更糟。或许天才德里达与硕士德里达相距并不太远。无论如何,《声音与现象》里面的说法,有许多是当不得真的。这一点,他自己应该最清楚。

  有人认为应当把《声音与现象》当作一篇后现代文学作品来读。但愿这建议是个玩笑。否则我宁可建议大家去读艾柯。
 

文章录入:Angela    责任编辑:Angela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