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术动态 | 资料下载 | 建议留言 | 文化论坛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文化中国 >> 文章中心 >> 文化前沿 >> 文化理论 >> 文章正文 | ![]() ![]() |
|
|||||
走向未来的艺术与科学 | |||||
作者:田颖拓(吉… 文章来源:设计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2-13 | |||||
● 辩正唯物论常常被人们忽视 《词源》对艺术作如下解释: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反映和评价生活,因此艺术总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政治,又反转来给政治以巨大的影响。 《词源》对科学和艺术的解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们现在讨论的艺术与科学,讲的是艺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对话,所以常常把也是科学的社会科学淡在一边。根据上面的解释,显然科学不是艺术,也不包括艺术;艺术也不是科学,更不能取代科学。虽然艺术与科学都依赖于人的头脑中的创造力,并且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普遍真理。但是科学强调客观理性,重实验、重推理,主要靠理智,以抽象思维为主;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想象、重美感,主要靠激情,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讨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应该,而且必须用辨证唯物论的方法,否则,艺术说不清楚,科学也说不清楚,而且极容易给我们的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带来伤害。 我们所以要反复强调辨证唯物论,是因为在学术讨论中常常出现一种不好的风气,当某个新观点、新理论出现,经过一传手、二传手……的传递和解释,最后就被搞得面目全非。譬如我们今天大谈的儒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通过一代又一代“鸿儒”们的诠释,已经很少再见到孔孟当初的“庐山面目”了。对艺术与科学关系这样的学术问题,还是用辨证唯物论的方法研究好,至少,也要有点老庄哲学的朴素辩证法。 ● 对立统一才是艺术与科学的真正关系 无独有偶,另一位当代艺术大师吴冠中也讲了同样观点的话:“法国浪漫派大师热里柯(GRICAULT “画家写生时的激情往往由错觉引发,同时,也由于敏感与激情才引发错觉。并非人人都放任错觉,有人所见,一是一,十是十。同照相机镜头反映的真实感很接近,而与艺术的升华无缘。从艺六十余年,写生六十余年,我深深感到‘错觉’是绘画之母,‘错觉’唤醒了作者的情窦,透露了作者品位的倾向及其素质,儿童画的动人之处正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天真的直觉感知。直觉包含了错觉。所谓视而不见,因一味着眼于自己偏爱的形象,陶醉了,便不及其余。‘情人眼里出西施’、‘六宫粉黛无颜色’,别人看来是带偏见,但艺术中的偏见与偏爱,却是创作的酒曲。陈老莲的人物倔傲、周昉的侍女丰满、杰克梅蒂骨瘦如柴的结构、莫迪里阿尼倾斜脖子的惑人韵致……统统都是作者的自我感受,源于直觉中的错觉。” 两位大师用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艺术创造经验、人生感悟,用一种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他们眼中的艺术与科学。黄永玉说艺术没有进步的要领,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今天无人敢说超越了它。仰韶彩陶的艺术价值,不但不比我们今天工业化生产的景泰蓝低,而且更叫人倾倒。不然何以文物越久远越有魅力,越久远越有价值?二千多年以前的屈原,面对松明、烛光,就发出一种美的赞叹,说它们“兰膏明烛,华灯错些”。在这里,并不能说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比其更有艺术魅力。因为那的确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正如我们今天都市里的有闲阶级,常常于“黄金周”、“度假日”,跑到乡村,找寻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感受。这不是自虐行为,是对早已逝去的岁月的美的追求。这就是艺术,是人们审美情感价值的体现。科学则不同,科学时时处处都要求进步,不进步,科学就会失去生命力,喜新厌旧是科学的天性,科学总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期望获得比历史更高级的成果。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伟大的科学家们说,他们总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臂膀上去摘取科学的皇冠。黄永玉说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这的确是要言妙道,艺术家永远不可能指望站到历史艺术巨人的臂膀上,摘取天上的月亮。尽管那月亮非常美丽动人。而科学家能,不但能,而且总是如此。 吴冠中说错觉是艺术创造之母,艺术家的错觉往往会产生艺术上的绝妙精品。热里柯的《赛马》虽然有违马的科学运动规律,是一个错觉,但是,正是这个错觉,才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才使这作品成为世界名作。照相机里的桂林山水,的确非常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却使它失去了艺术家笔下桂林山水的诱人魅力。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其实那总结的正是人们各自心灵上对美的不同追求和享受。但是,科学不能有错觉,有一次错觉,就会有一次失败,甚至可能因为这一次错觉或一次失败,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希望。所以说成功的科学家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幸运就是偶然性,偶然性又常常蕴藏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决定着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科学正是要揭示和认识这种必然性。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残缺双臂的《维纳斯》称为不朽的伟大艺术,但我们却不能容忍机器人少一个手指,甚至一个螺丝。吴冠中说一五一十与艺术的升华无缘,但是科学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艺术的真实,未必就是客观的真实,它常常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畅想。科学家也可以有艺术家的浪漫畅想,但他在客观事物面前,只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慎地加以求证。 艺术与科学的方法论也不尽相同。艺术是人类对客观自然的主动性认识,是从一般中发现个别,从共性中求异、求新、求创造。也就是说,艺术可以不拘一格,不限其手段、形式、材料,创造比真实世界更完美和谐的世界。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所以,苏格拉底在论柏拉图时说:“艺术家恰当地安排万物,驱使事物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和谐一致,直到他创造出一个规则的有序的整体。” ● 艺术与科学总是在矛盾中发展 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也是一位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实践者。他善于把中华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他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北京香山饭店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精心之作。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所包围,朝南的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树荫绿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愈看愈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他对中国文化的高深素养和艺术情操,便他再次创造出一座中西合壁,有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 艺术与科学是互相渗透的。文学艺术改变了科学家的气质,并给予科学家以启迪和灵感。爱因斯坦在同德国政论家莫什科夫斯基谈话时,就坦率地承认: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等小说,为他的科学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甚至超过了思想家。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最早在自己作品中提出了发明创造的构想和雏形,并作了生动、具体、富于艺术魅力的渲染与描绘,最终为科学家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正如高尔基所说:“在科学和文学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点,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观察、比较、研究,艺术家也同科学家一样,必须具有想象和推测。”艺术家的想象和推则似乎比科学家更超前。 机器人是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但在18世纪英国女作家雪莱的小说《弗朗肯什坦》中,就已经描绘了机器人的构造和功能。这比科学上的机器人早了一个世纪。卫星是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但是,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中就谈到了卫星。在真正的卫星出现的一百多年前,作家竟写出了这样神奇的话,能说它对百年之后的卫星发明者没有作用吗?核能发电和火箭发射,是现代科学的新成就,但是,阿·托尔斯泰早已在其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和《阿艾利塔》中,对它作了具体的描绘。在世界上还根本没有火箭的时候,作家就对火箭发射作出了如此准确、真实、具体、生动的描述,能说不是个奇迹吗?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中最早提出激素;小说家史特林堡在《科尔船长》中竟然提出直接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可能性;特别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津津乐道地向人们描述了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的潜水艇、飞机、电动汽车、宇宙火箭、彩色摄影、有声电影和电视。凡尔纳一生写了57部关于科学的小说,谁又能说得清他的创作给了科学家多少启发和灵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契诃夫说过:“艺术家的一个感觉,有时可以等于科学家的几个大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我们把一首交响乐的时间流动过程“凝固”起来,就会惊奇发现,交响乐的内部结构与建筑艺术中的对称、均衡是相通的,建筑物的功能与技术通过表现而转化为艺术。北京故宫在长达3.5公里的中轴线上,同样造型的建筑,层层递进,强烈的韵律感,就象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并不使人感到乏味。而这美妙的交响乐,依然是艺术与科学达到统一和谐的结果。在现代建筑中,技术的表现己被看作一种艺术。意大利工程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的设计者奈尔维,主张充分利用结构技术美,把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他从贝壳,昆虫和花序的形态结构中获得灵感,把仿生学运用到建筑创作中。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象海边礁石上巨大的贝壳,又象是海湾中片片白帆,富有诗情画意。丹麦设计师伍重当年设计它时,首先考虑的是整体造型美。要从四面八方都能看到这座建筑的美,不仅从海面上,还要在陆地上、大桥上、甚至从飞机上看到它。悉尼歌剧院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综上所述,讨论艺术与科学,应该运用辨证唯物论的方法。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处于同一体的事物总是在对立统一中求得发展,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在设计中,特别是产品设计,常常表现得特别突出,当我们一味追求艺术美的时候,经常与科学技术发生矛盾,当这种矛盾通过交流、融合,达到统一的时候,一件艺术上美丽、技术上合理的作品便产生了。
|
|||||
文章录入:liangz 责任编辑:liangz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粤ICP备05083455号 Copyright 2004-2005 CulChina.Net 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传媒与文化研究中心 站长:孙海峰博士 |